南方农村报记者 朱斌 通讯员 谢凤姣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成功实施了一次特殊的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为一名难以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尿毒症患者打通了生命通道。 尿毒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患者只能通过肾移植和血液透析来进行治疗,由于肾移植中可以匹配的肾源很难找到,所以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进行血液透析。 尿毒症患者采用传统的血液透析,时间一长可导致自体动静脉瘘闭塞而废用,无法继续进行透析。对于此类患者只有两种选择,深静脉长期置管或者采用人工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但长期颈内静脉置管既不方便,感染的可能性也很大,因此建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解除难题,成为许多患者的优选方案。 长期透析血管闭塞 来自河源的李先生,因尿毒症在医院接受了两年多的血液透析,可近段时间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无法进行透析,严重威胁了患者生命。为此,李先生辗转省内多家医院,但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最后经人介绍来到了南医三院血管外科求治。 血管外科周忠信主任仔细诊断了李先生的病情,发现患者静脉内血栓机化,无法施行动静脉内瘘取栓术,已无法实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了。 “所谓透析就是经穿刺将体内的血液转移到透析机,净化的血液再由透析机转移到体内,完成血液净化。”周忠信解释,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而言,良好、顺畅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治疗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周忠信介绍,目前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中,自体动静脉造瘘术是首选。但随着血管通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血液透析患者存活期明显延长,而自体动静脉造瘘术有一定使用寿命,最终前臂可供自体动静脉造瘘术的血管枯竭。 特别是一些自身血管条件差的患者,比如血管弹性差,短缺,闭塞,多次自体动静脉造瘘手术失败,以及重新造设标准内瘘比较困难的患者如糖尿病者,伴有动脉硬化的高龄者或血管较细者,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极大挑战和困扰。 建立人工血管通道 经过科室医护人员认真评估患者,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周忠信主任决定为患者李先生实施即穿型人工血管手术,为患者建立可即时穿刺的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 在周忠信的精心准备下,手术按计划进行。 术前,手术医生在患者左臂上标记好手术切口和植入血管的隧道路径,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分离出肱动脉和肘正中静脉,用隧道器打皮下隧道U型埋入人工血管,与静脉血管吻合,采取降落伞式缝合人工血管全层,最后再吻合动脉血管,历经1小时手术顺利完成,用手触摸人工血管有明显震颤和搏动。 术后观察,李先生的人工血管均有明显震颤,听诊有强感血流音。术后第一天,李先生就接受了血液透析治疗,整个透析过程中,血流200-500ml/min,透析顺利,患者无不适。透析结束后拔除穿刺针按压10分钟,观察穿刺针眼无渗血,周边组织无肿胀和瘀斑。 术后一天即可透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人造血管出现,移植血管内瘘逐渐兴起,可弥补自体动静脉造瘘术的不足。但通常自体动静脉造瘘建立后要4周才能使用,随着医用材料的更新换代,最新出现的可即时穿刺人工血管,避免了中心静脉导管的长期留置或直穿,减少了由于中心静脉导管和直穿导致的并发症。 据悉,国外生产的ACUSEAL硅胶人工血管是专为透析通路研发的一款可即时穿刺的人工血管。 这种即穿型人工血管术后渗血少,水肿程度轻,患者痛苦少,而且弹性好,血流充足,便于穿刺,可于术后24小时内进行穿刺。 周忠信表示,对于无条件行自体内瘘的患者,即穿型人工血管可替代临时导管或长期导管直接进行血管移植,避免频繁或长时间颈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损伤中心静脉,拓宽了治疗选择,为长期透析患者带来了福音。 专家简介 周忠信 南医三院血管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腔内血管外科学学会委员,广东省健康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师从腔内血管外科学开拓者景在平教授。 腔内技术和血管外科技术娴熟,尤其擅长微创技术和腔内技术诊治血管外科常见病,在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和解剖学/非解剖学血管通路重建方面技术独到,在急诊救治破裂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血管外伤、失血性休克和凝血紊乱方面经验丰富。 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1项、中华医学教育课题2项和医院新技术2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发表论文2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