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别用谎言哄孩子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11月02日版次:13
| 育儿经 |
  周末我与友人外出聚餐,邻桌坐了一对带孩子的夫妻。小男孩大概四五岁的样子,调皮好动,一眼就看到我点的杨枝甘露,嚷嚷着他也要喝。他妈妈骗他说:“已经卖完了,那是最后一杯了,不信你问阿姨。”
  看着小男孩询问的眼神以及他爸爸请求的眼神,我略微尴尬地点了点头。
  在等餐的间隙,小男孩拿起爸爸的手机玩。可他的爸爸一脸严肃地训斥他:“放桌上!你忘了我怎么跟你说的?”
  小男孩唯唯诺诺地把手机放桌上,说:“小朋友玩手机会变笨……”
  他的爸爸满意地点了点头,收起了手机。
  过了一会儿,菜上来了。小男孩不肯吃青菜,他妈妈左一句右一句地哄了半天也不行,这时爸爸出马了:“小朋友不吃青菜会变成小矮子!”但小男孩还是扭着身子拒绝张嘴,他爸爸又拿出了杀手锏:“你这么不听话我一会儿就叫警察叔叔来把你带走,你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小男孩明显被吓住了,只好乖乖地吃下难以下咽的青菜。
  我和友人默默对视了一番,忍不住默默地摇了摇头。
  他人的教育方式自然轮不到我们外人插手,我也相信这对父母的初衷是为了孩子好,但我依然忍不住心疼这个生活在“谎言”中的孩子。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习惯用“谎言”吓唬孩子,甚至我们自己也是在“谎言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因为这一招很管用。有时是父母嫌麻烦,不愿意向孩子解释过多艰深的理论,害怕孩子不停地追问,所以选择用“谎言”来搪塞;有时是父母为了达到快速教育的目的,用“警察抓走你”“医生打针”“老师批评”来吓唬孩子,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然而,一时的教育效果带来的后患可能是无穷的。经常用警察、医生、老师来吓唬孩子,会破坏这些职业塑造的正义、美好的形象,让孩子产生厌恶甚至恐惧的心理。在孩子学习能力旺盛的阶段,父母最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在现实中成长,让他们学会明辨是非,而不是用“谎言”迫使他们乖乖听话。如果有一天这些“谎言”被拆穿了,失信于孩子的父母要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呢?
  我的同事是公认的教育孩子的模范,他永远会认真聆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的意愿。有一次部门携家属聚餐,他的儿子死活不肯吃蒲烧鳗鱼,同事没有像常人一样嚷嚷“不听话就叫警察抓走你”,而是耐心地问:“为什么不吃呢?”他的儿子回答:“因为这道菜很丑。”同事又说:“我认为这是个合理的理由,那你可以不吃。不过我建议你大胆尝试一下,有的菜虽然长得丑,但是味道很好。”听他这么一说,他的儿子有些犹豫,最后终于耐不住好奇尝了一口,“果然很好吃。”于是,他放下“偏见”开始品味美食。这一番操作让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拍案叫绝。
  父母和孩子需要建立信任关系,这种信任依靠的是平等、耐心的沟通。然而,身为父母的我们常常想通过“谎言”简化与孩子的沟通,却又依赖于自身的权威保持与孩子的信任关系,殊不知会适得其反。或许当我们抱怨孩子长大后固执叛逆时,也该认真反省当初自己是否透支了孩子太多的信任。
□仇瑕

下一篇:全职太太失婚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