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作鱼梁:农耕文明“活标本”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11月09日
版次:
12
连平县肖屋村村民制作的鱼梁。 图源:河源民生一线
作鱼梁是就地取材筑堰拦水制作“鱼梁”进行捕鱼的一种传统生活方式,是中国最古老的水产资源利用方式之一。
明朝天顺年间,肖氏先民落居连平县田源镇肖屋村(又名“桐梓园”),利用新丰江畔渔业资源丰富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组织男丁建造鱼梁进行捕鱼来维持生计,肖家人世代相传,沿袭至今已数百年。
鱼梁是用竹子、木藤、木桩、柴枝等制成长形或U型的,有自然筛选功能的竹栅,在有落差的水流湍急处,倾斜装置于河床筑堰拦水捕鱼的古老设备。当鱼逆流而上的时候,强壮的鱼就能穿过两侧预留的大孔,穿过急流直接往上游水,小鱼顺着鱼梁的竹栅往下漏回到河里,而体力较弱的就被急流冲到渔梁的竹栅“斜坡”上,成了肖屋村民的收成。这是一种符合水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选择性捕捞实践。
每年作鱼梁,由上一届抓到头阄的人担任“鱼梁头”发起,根据当年汛期情况确定建梁时间后,组织参与出资修建鱼梁的村民充作“梁股”,集体合资修建鱼梁,群体利用鱼梁进行日夜轮换捕鱼活动。主要程序包括筹备、备料、搭建、圆梁、聚餐、抓阄、收获等七个过程。持续时间:从汛期前至开春后,是组织建造鱼梁工作;从清明节前后至中秋节期间,是捕鱼季。这段时间是蓝刀、翘嘴、黄尾、桂花、鲤鱼等十多种鱼的捕捞旺季,在1998年,每天捕鱼的最高纪录是上万斤。如今,由于受新丰江水源的影响,每天最多捕获鱼类只有两千多斤。
有经验的老渔人,都会使用缝隙比较大的“鱼梁”,当鱼儿被水冲到竹排斜坡上的时候,如果是小鱼,就可以通过缝隙,继续回到水中。这样的方式,才保证不会过度捕鱼,让鱼类生生不息。
每次收了鱼,都要及时清理水流冲上来的浮萍、水草之类的杂物,以便下一次收鱼时,更方便。每一座鱼梁都是村民共同所有,收鱼的时候,也是每户进行轮换。收上来的鱼,会很快售卖出去,保证鱼肉质鲜美。
鱼梁捕鱼方法,在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运用。鱼梁最早出现在诗经《国风·齐风·敝笱》: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
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
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沈从文也曾描写鱼梁捕鱼:“水发时,这鱼梁堪称一种奇观,因为是斜斜地横在河中心,照水流趋势,即有大量鱼群,蹦跳到竹架上,有人用长钩钩取入小船,毫不费事!”
肖屋村使用“鱼梁”捕鱼,已有500年历史。尽管安徽有渔梁坝,襄阳有鱼梁洲等名胜古迹和地名,但要说到鱼梁捕鱼的方式与工具的流传,能够把最古老的鱼梁完整保留和复原的,也许只有肖屋村人了。
一座鱼梁的使用寿命大约是三四年,但建设鱼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往往需要十几人耗时近一个月,才能建设好。一年当中,鱼梁差不多有半年时间都浸泡在水下,被水流冲刷,所以每年使用时,都要进行维修加固。肖屋村鱼梁最多的时候有九座,现在只剩下两座。
鱼梁需充分利用水文、建筑学、力学等学科,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勤劳自力的华夏农耕文明,被誉为农耕文明“活标本”。2022年,作鱼梁习俗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何浓
上一篇:
土耳其小麦粥
下一篇:
众说纷纭“陈村种”
上一篇:
土耳其小麦粥
下一篇:
众说纷纭“陈村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