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农民工变新型产业工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3月11日
版次:
02
| 快评 |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推动农民工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型更加紧迫。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提出,推动农民工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型,需要从行业和个人两方面协同发力。(3月5日《法治日报》)
农民工,这个曾被视为城市边缘群体的存在,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铸就了城市的繁华。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崛起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推动农民工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型,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邹彬的提议,如同一股清流,直击要害,为这一时代课题提供了清晰的解题思路。
新型产业工人,是具备高技能、强创新力和新技术适应能力的现代产业大军。他们的出现,将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正如邹彬所言,这一转型关乎农民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关乎我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试想,当一支训练有素、技能精湛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屹立于世界舞台,那将是中国产业实力的最好证明。
转型之路,虽非坦途,却意义深远。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新型产业工人的涌现,将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以制造业为例,经过专业培训的新型产业工人,能够精准操控先进设备,减少生产失误,提高产品合格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而从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民工向新型产业工人的转型,更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转型后的农民工,将拥有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上升空间,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将得到显著改善。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能激发农村劳动力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蹴而就。政府、企业和社会需携手并进,共同为农民工的转型保驾护航。政府应加大职业培训投入,优化培训体系,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衔接;企业应承担起培养员工的责任,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在岗培训和实践机会;社会则应营造尊重产业工人的良好氛围,提高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
邹彬的提议,无疑为这一转型之路指明了方向。加强政策支持与环境营造,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培养体系,帮助产业工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这两方面协同发力,必将为农民工的转型之路铺就坚实的基石。
(作者:闻夕,时评人)
上一篇:
“扩招”
下一篇:
县中振兴靠什么?
上一篇:
“扩招”
下一篇:
县中振兴靠什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