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21版:文化室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舞火狗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8年05月08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火狗源于龙门县蓝田瑶族传统的民间习俗。相传,先祖靠狗奶养大,要瑶民永记狗作为“再生之母”的恩德,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团圆节(中秋节)之夜,举行舞火狗活动。舞火狗是蓝田瑶族对狗图腾崇拜祭祀的舞蹈活动。“舞火狗”仪式是蓝田瑶族少女的一种“成年礼”活动。每个瑶族少女要参加2-3次舞火狗,才能进入成年,进入谈婚论嫁的行列。
  “舞火狗”活动有一种古朴美贯穿始终,而礼毕后与意中人的对歌给少女们增添了快乐。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晚上,未婚瑶族姑娘饭后集中,由年长“有福份”的妇女给她们捆上黄姜叶、山藤,戴上四方插着香火的竹帽,扮演“火狗”。村里长者在祠堂供奉先祖后,少女们先在祠堂叩拜,再到村里地塘(晒场等),围着地塘舞拜几圈。这期间,少女们边舞蹈边反复清唱着旋律古老、悠扬的歌谣,之后的各种舞拜仪式也是如此。地塘舞拜后,少女们唱着歌穿街过巷到村里每户人家的厨房进行灶台舞拜,再接着到各户的菜园舞拜,祈愿蔬菜长得茂盛。最后,各村的火狗队汇集在一起,似一条长龙蜿蜒游舞到村外河边,活动开始达到高潮。
  抵达河边后,少女们将身上捆扎的黄姜叶、竹帽、香火等全都扔到河里去,然后用河水濯洗手脚,象征沐浴全身,祛除病邪,并相互泼水嬉戏。在整个活动中,鞭炮声不时响起,燃放鞭炮为之助威的是男青年。他们到达河边后会守候在河岸,等待少女们濯洗手脚上岸后,就选择自己的意中人,两相对歌至天明。
  “舞火狗”为多人舞,无乐器伴奏,清唱的3首民歌一直反复颂唱。舞蹈动作古朴简单,最多的动作之一是少女持香抬头看前上方叩拜,然后双手向前靠拢。   □孙海茵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信息中心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信息中心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