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伟 从“天堂”到“地狱”,对五华县某小学代课教师刘玲(化名)来说,走完人世间最为遥远的距离,在她心里只不过用了4天。 6月26日下午,五华县参加首次全省“代转公”考试并成功入围全省分数线的近300名教师,以镇区为单位开会。在会上,自觉已经稳稳获得转正资格的刘玲,突然被告知,由于其2005年获得的《普通话等级证书》为三级甲等(以下简称“三甲”)并涉嫌提供伪造证书,而没有达到有关社会人员(含代课教师)申请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二级乙等(以下简称“二乙”)普通话水平的规定,因此其于2006年取得的教师资格无效,并自动丧失了此次“代转公”资格。 “你们目前只是缓录,还没有定论。”虽然台上的教育局官员还在语气柔和地向刘玲等受影响的代课教师努力释放善意——如果在4个工作日内能够提供相应有效证件,“代转公”的大门在理论上仍然向其敞开,但对于刘玲来说,“三甲”变“二乙”,4天时间未免过于短暂。 4天后,刘玲的公办教师之梦彻底破灭。与她在“代转公”舞台上一起谢幕的,还有其他150多个命运类似的“小人物”。 过半代课教师无缘转公 作为梅州市代课教师人数最多的县,五华在全省首次“代转公”考试中计划招录公办教师300人,其中小学249人,初中50人,高中1人。这个数字占整个梅州市招录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2009年1月10日,作为五华县获准参加首次“代转公”考试的314名代课教师中的一员,刘玲随着人流走进考场,为改变命运航向奋力一搏。 约10天后,成绩公布。刘玲等298人成功入围省教育厅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2月2日,五华县教育局“代转公”拟招录人员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公示期至2月8日。 3月初,拟录用转公教师领取了《2009年五华县聘用教师政审表》和《五华县聘用教师审批表》。据部分教师回忆,某镇一位教育官员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填完这个表,你们就是公办教师了”。 然而,就在上述表格填妥,并于3月6日之前被回收到五华县教育局之后,有关转公事宜却一度石沉大海。直到4月下旬,五华县“代转公”相关工作才终于有了下文。进入拟录用名单的代课教师,被要求于5月1日之前,提供《普通话等级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其中原件由所在学校(中心学校)审查,复印件则交到教育局。 此时,坊间盛传:代课教师只有普通话达到“二乙”,才可申请教师资格并转公。置身于如此的言论背景中,在《普通话等级证书》复印件上做手脚,将“三甲”改成“二乙”,成为许多教师的选择。 而经过伪造的《普通话等级证书》复印件,成为五华县教育局随后清理“代转公”教师的有力证据。 6月26日,该县教育局官员分头到各镇召开通报会。在会上,官员们向这些代课教师们传达着同一种声音:“代课教师不是在编教师,是社会人员。‘三甲’的普通话水平不可以领《教师资格证》,因此,也就没有资格转为公办教师”。 普通话水平达到“二乙”的人员,被要求重新填写录用教师的《政审表》和《审批表》;普通话水平为“三甲”的,原填写及上交的所有材料均被五华县教育局悉数退回。据五华县教育局相关官员介绍,共150多人因普通话等级不达标被正式取消“代转公”资格。 县教育局承认审核疏失 6月下旬,当地政府公众网及论坛上,来自被淘汰代课教师的抗议声、质疑声、求助声,此起彼伏。100多名被取消转公资格的代课教师认为,报名审核资格时,相关文件只要求持有《教师资格证》,五华县教育局当时也没有审核《普通话等级证书》。“现在我们考试、公示等都已过关,却说我们不合格,这明显违反省里的文件精神!”一代课教师说。 对于教师们的强烈反映,五华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理解。但他同时透露,在“代转公”考试于2009年2月进入拟录用名单公示期之后,五华县纪委、教育局等部门相继接到多宗举报,称公示名单中有代课教师的《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书》等或为伪造,或通过不正当渠道办理。 “在这之后,我们再次审核代课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发现了大量问题。”五华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称,材料造假大体有三种情况,其一是《教师资格证》为伪造;其二是办理《教师资格证》的《普通话等级证书》作假;其三是《普通话等级证书》虽为真实,但“三级甲等”未达到代课教师申请教师资格的普通话等级要求。省教育厅2004年印发的《关于调整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普通话测试标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社会人员(含代课教师)要求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其他在职在编教师要求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标准,才能认定与教学岗位相应的教师资格。 作为教师资格认定机关的五华县教育局,何以为众多手持“三甲”证书的代课教师大开绿灯,相关负责人的解释是,“这些代课教师在办理《教师资格证》时,往往和学校串通,冒充公办教师”。 全省“代转公”考试报名阶段,是对代课教师相关材料审核的第一关。那些伪造的《教师资格证》,何以顺利过关? 相关负责人表示,材料初审只有3天,“要审核300多份报名材料,时间过于仓促”。加之相关数据库建设不健全,《教师资格证》至今没有全国统一的电子验证系统,《普通话等级证书》从2008年起才开通网上查询。因此,大部分记录需通过查阅五华县教育局存留的纸质档案获得,况且部分在外地办理的证件,还需派人或以公函等形式核查。对于大量假证通过报名审核的事实,五华县教育局承认具体工作中“存在疏失”。 然而,截至目前,五华县教育局既没有对《教师资格证》办理工作中失职渎职人员进行处理,也没有将其已认定“有问题”的《教师资格证》撤销,更没有将所发现的制作假证的线索提供给当地公安。 丧失转公资格的代课教师们被要求再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专门针对落选人员的普通话培训已于7月5日举行,7月中下旬测试。落选教师如果能够将等级成功提高到“二乙”,那么就极有可能于今年9月份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从而搭上10月份第二次全省“代转公”考试的“顺风车”。 五华县教育局曾考虑将被取消转公资格的教师首次“代转公”考试成绩予以保留,一旦其普通话等级达到“二乙”,便可直接办理转公手续。但这一建议,遭到梅州市有关部门的否定。不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向县政府提议,把此次空缺出来的150多个名额滚入第二次“代转公”招录中。 减转公人数非因财力不济 从“三甲”到“二乙”,一本巴掌大的《普通话等级证书》,令五华县首次“代转公”考试招录名额顷刻间缩水大半,其政策初衷是否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打假”运动? 被淘汰代课教师中流传的消息称,五华县原本认为新增“代转公”教师的工资全部由省财政负担,其后得知省财政只负责分担30%,其余70%仍由五华县自行解决。为了给县级财政减负,只好设法大幅裁减转公教师规模。 对于这一说法,五华县教育局坚决否认。相关负责人表示,300人的“代转公”名额并不是梅州市强行摊派分配,而是由五华县政府根据自身情况上报的数字。“既然如此,就足以说明五华县能够承担新增教师工资”。 不过,另据记者了解,财政资金捉襟见肘也的确成为五华县公办教师队伍扩容的主要制约因素。 2008年,五华县财政收入仅为1.3亿元,而当年全县财政总支出则高达13亿元。这其中,仅11125名公办教师工资及学校办公经费、生均经费等就要“吃掉”其中的三分之一。同时,按照目前的编制计算方法,五华县教师队伍仍缺编3639人。以月平均工资1500元计,假如将上述编制全部填满,则县级财政每年须新增支出6500多万元。在义务教育经费县级统筹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五华县中小学教师的“满编”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