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20版:读与写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好材料可提升文章品位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9年11月05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毛荣富

  书中常见的事例,往往不如亲身经历和感悟而来的“独家材料”宝贵。

■小课堂
  材料在议论文写作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其地位历来被小看了。“材料是用来证明观点并为观点所统率的。”——这是流行的堪称经典的观点。给材料如此定位,让人感到材料在文章中只是处于被动的、次要的地位。而有了这样的意识,平时就不会去主动收集材料,更不会去思考如何发挥材料在议论文中的多重作用。其实,那些好的材料所散发出的魅力会大大提升文章的品位。
夺人眼球
  许多写得好的议论文,夺人眼球的往往不是观点立意的新颖深刻,而是材料的生动典型和鲜为人知。
  事例用得好,文章的角度就新了,同时还给人带来一种审美愉悦。有时,一个精彩的例证、一则动人的故事所蕴涵的道理,读者自能领会,远胜于我们笨拙的说理。浸透了思想的材料本身就富有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这便是材料的魅力。
  有些老题目能常写常新,其原因就在于材料散发出的魅力。“细节”是常见的作文题,一位学生在文中写道:
  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则由我们自己设计。上海地处沿海,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也就是那么非常有限的一点点,一到夏季,雨水便经常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设计师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细节,所以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出入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就必须先踏上这三级台阶,然后再继续往下进入地铁站。这简单的三级台阶,在雨天可以有效阻挡雨水倒灌,从而减轻地铁的防洪压力。因此,一号线内的防汛设施几乎没有动用过。而二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多次在大雨天被淹,防汛设施根本就无能为力,经济损失巨大,乘客也苦不堪言。我们常说德国人做事严谨得有些呆板,在墙上砸个钉子都要思量半天,但正是因为有了这非同一般的严谨,细节的魅力才得以最充分地显现。
  这是作者从生活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有了它,可以说是满篇生辉。文章的议论十分简短:今天想做大事的人很多,愿意把小事做得细而又细的人却很少,倘若如此,令人担忧。因为社会不能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但更需要精益求精的操作者。因为有了前面的材料,这议论就显得力敌千钧。
触发思考
  有些材料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它们能够触发人们的理性思考从而产生鲜活的思想——这也是材料魅力之所在。
  我们写入文章中的思想观点不应是固有的、事先设定的,而应是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和概括而得出的,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既符合认识的规律,又是文章具有现实意义的保证。如果写作只是把先前已有的想法搬到纸上,简单倒是简单了,但文章又何来活力和灵气?
  一次写《面子和尊严》这篇作文,不少人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面子要紧,但尊严更重要。举来举去,就是文天祥和刘兰芝的例子:文天祥被元军囚禁,虽没了面子,但“抗词慷慨”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刘兰芝被休回家,很没面子,但盛妆而别,又显示了她的尊严。这样中规中矩的文章总让人感到缺少了点什么。
  而有篇文章却因材料的巧妙运用而使人眼前一亮。它在开头就举出一事:
  亲戚里有自开公司者,家境殷实,出手阔绰。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因为竞争对手的挤兑,公司陷入困境,面临倒闭,在手头吃紧的情况下,他的生活却一如既往:一身名牌,经常出入高档酒楼和豪华舞厅,烟非中华不抽,酒非茅台不饮,即使近在咫尺,也必驾宝马前往。问其故,则振振有词道:不想让外人知道自己的落魄,“我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这则材料的引用,就使文章获得了往下展开的“势能”,因为它至少涉及了这样几个问题:他维护的是不是尊严,他的行为能否维护尊严以及什么是真正的尊严等。这个事例起到了提出问题、促进思考、引发议论的作用。接下来作者写道:
  喜好面子有时也不是什么坏事,它可给人际关系增添“润滑”,但面子毕竟是外在的,而尊严则不同,它不是给人看的,也无须做给别人看,它是用来支撑自己精神的一种力量,是人格的自然流露。一个人的尊严在遇到困境、挑战或考验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这位亲戚做生意失败,面子上也许是不好看,却仍可有尊严地生活,但他错误地把面子当做尊严,是由于强烈的虚荣心所致。
  用高消费来维护其尊严,这又错了。面子可以用金钱、用物质的东西来装点,而维护尊严则相反,有时它的得到还伴随着某种“失去”,需要付出代价,甚至作出某种牺牲。尊严是被自己弄丢的。对一个蜷缩在墙角的乞丐来说,即使穿上西装,打上领带,也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因为从本质上说,他已经丢弃了自己的尊严。
  这两段说理,透彻而犀利。
引起共鸣
  亲身经历和感悟而来的“独家材料”是最宝贵的,不仅富有启发性,还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产生触类旁通的连锁效应。
  几年前,写《自利与利他》这篇作文,有个学生认为“自利”与“利他”其实并不矛盾,但它们总是被人为地对立起来,在很长时间里,一味地推崇“专门利人”,把“自利”等同于“自私”,等同于个人主义,并大加批判,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她举了自己上小学时发生的一件事:一位女老师为了给学生补课而不顾自己发高烧的儿子,致使幼小的孩子持续高烧而双目失明。这是让人遗憾的事,那位老师却由此被评为优秀教师,并被树为教师楷模。作者说,当时她虽然尊敬这位朝夕相处的老师,但在感情上总是亲近不起来,也说不清什么道理。后来回想此事,觉得这位老师的做法欠妥,她未能处理好“自利”和“利他”的关系。其实,给学生补课和给孩子看病两者并不矛盾。孩子成了盲人,会增加社会的负但;孩子的病治好了,自己才可以更好地教书。作者在文中还就此事进行了更深入的议论:这位教师的做法已是不当,还要号召大家向她学习,就更不妥了。我们从来不缺少对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的宣传,但我们极端地将“利他”与“自利”对立起来,似乎唯有如此,才能突出“楷模”的“崇高”和“伟大”,而一说“自利”,便是对“楷模”的侵蚀和亵渎,这种宣传反而会让人感到这样的“楷模”不近人情,是不可学的。要创造和谐社会,恐怕还要弘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让“自利”和“利他”得到统一,得到“双赢”。
  这样的文章似在与读者进行交流,读来令人感到坦诚而亲切。我们固然需要从阅读中吸收和积累材料,但经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而得来的点滴感悟才是最鲜活、最有个性的。
  树立正确的“材料观”,把收集各种材料当做日常的一门功课,充分发挥各种材料在文章中的魅力,我们的写作水平自然就能水涨船高。          □毛荣富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