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轶事 1939年8月下旬,老舍自香港到广州。在羊城小住期间,在香港《天天日报》任副刊主笔的金庸先生向他约稿。老舍便在中山大学招待所写了一篇自传应差: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居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未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奋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全部自传,仅二百字,讥俏、幽默的文字令人忍俊不禁,然而笑过之后,又不能不受启迪,陷入深深思索。文章虽短,却有很强的概括凝聚力,不仅概括了老舍四十年沧桑经历,而且也特征鲜明地叙述了他的家境、教养、品格爱好。人生态度乃至对黑暗、昏昧社会的嘲笑与否定,包蕴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全篇于俗白自然中显机敏诙谐之奇巧。一篇很容易写得枯燥板滞的小传,一经老舍点墨,即写得玲珑活泼、妙趣横生。 □陈朝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