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评论/读者之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红色顶戴还要戴多久?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9年12月01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五岳散人


  □五岳散人

  据说中国大陆每天最早沐浴到阳光的地方,是在浙江台州市下辖温岭市石塘镇一个叫流水坑的渔村,这个渔村位据当地一个海湾。这个海湾,原本的面貌早已改变,代之而起的是几十个巨大的、上面写有“中石油”字样的储油罐(据11月30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当然,大陆第一缕曙光照在这些东西上面,也不能说是没有道理,谁都知道“中石油”是个什么机构,他们算是那种不给阳光都灿烂的东西,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性,第一缕阳光应该照耀在他们的产业上。
  但实际上这是个“山寨中石油”。这是当年在政府强力控制民营机构进入成品油领域的时期,为了躲避相应的政策壁垒,某公司通过合资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中石油”的帽子,在把利润拱手交给只卖帽子就可以赚钱的中石油之外,还因此得到了很多其他利益,比如说建储油罐的土地、政策保证等等。等到成品油的市场放开,这帽子还是戴在这家公司的头上。该地的村委会经过明察暗访之后才弄清了这事实,而这家公司不知道是恋栈还是另有他意,嘴里依然把中石油的招牌说得如山响。
  早在十多年前,曾经有一本书很流行,叫《红顶商人胡雪岩》。之所以流行,未必是胡雪岩这个人值得一说,而且很多人觉得他最后的下场并不是很好,估计是这个“红顶商人”的字眼确实挠到了很多经商者的痒处。当时正是官商盛行、价格双轨制还未全部消除的时候,红顶商人在左右逢源之时,自然是大发其财的。所以,很多民营机构也愿意戴上一个红顶子。有红顶子虽然不能说一切顺遂,但毕竟还是有益得多。
  按说这些年官商一词很少再提及,政府也在很多场合把这方面的改革成就挂在嘴上,并且也清理、整顿了一些官商公司,看上去一切走上了市场经济的正规发展渠道。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官商本身不但并未消除,而是从中还分化出了其他的变种。
  一种是官员下海后,利用原有的资源发财致富。前段时间有新闻爆出某地副县长利用原来的关系拿地致富。还有一种是暗中参股,或者让家人参股。上述两种是官员主动变脸,是先有红顶子,然后有商人相。还有一种大致就是这家民营企业的状态:搭上垄断机构,用股权或者其他东西购买进入某些领域的资格,然后从中获利。这也是红顶子的一种。我们知道,中国的垄断机构都是行政性垄断,巴结上这种所谓的商业机构,也算是粉红顶子,从此也算一条狗腿,获得了分肥的资格。
  但这个分肥确实是有时效的,而且这个时效并不随着民营红顶子的意志而转移。这也是为什么该公司尽管到了被戳穿的时候,也还要扛住这杆大旗嘴硬的原因。而且他们也清楚,如果真要追究起来,原本已经得到的东西,很多就会失去或者必须加以补偿了。
  当然,这里并没有给这样的民营机构喊冤叫屈的意思,该补偿或者该迁走还是要按照规矩办的。只是我们也应该想想,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公司最终还是面临这种命运?他们原本付出了更多代价,间接地成为了真正的红顶子吸金的工具,最后还要再为这种行为付出本应该付出的代价。这个红顶子的价格可真是不菲啊。
  而在这些资本游戏面前,当地的老百姓估计也只能是看客了,这自然是更悲哀的事,也是整件事情当中最无奈的。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