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月到中秋分外明”,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每逢中秋文人墨客便常常三五相邀,对月酌酒,赋辞作对,从而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妙联佳句。 值此中秋佳节之际,为增添几分欢度节日的雅趣,特精选数副咏月佳联,与联友们共欣赏。
一 思亲泪落吴江冷; 望月魂归蜀道难。 人们常说中秋节是团圆节,然而,就在那中秋之月最圆、最亮、最大之时,往往更易激起宝岛台湾同胞浓浓的思乡念祖之情。上述对联出自原国民党“总统府”的俞大维先生之手。全联既真情地抒发了台湾同胞念亲思乡,回归故里的强烈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台湾同胞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景。 二 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 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残玉笛到三更。 据传,此联乃道光年间官至翰林院编修的进士俞樾之杰作。“三潭印月”是杭州西湖著名的八景之一,这副颇具诗情画意的楹联更为西湖美景平添了几分姿色。 上联从家乡浙江德清的仙潭着笔,眼前的湖光与故乡山水十分相似,只是增加了“三潭印月”的九曲石桥而已;下联从“三潭印月”宜人的情调入手,秋月皎洁,秋夜凉爽,在玉笛声声中,远离故土,远离亲人的俞樾倍感思乡更切,思亲更浓。 三 篷破船装零碎月; 墙倒屋进整齐风。 说到咏月联,最为奇特的要数郑板桥的这副对联了。月有“朗月”、“弦月”、“蛾眉月”之说,然而到了郑板桥的眼中,却又增加了人们从没有听说过的“零碎月”。细品此联后方才明白,原来郑板桥先生是在以此自嘲自己的窘境:因为此“月”正是破篷而入船舱的中秋之月光。 四 共说三潭同一月; 谁知一月映三潭。 “三潭滚月”是贵州织金洞风景区闻名中外的八景之一。在这里三潭形如鼎足,潭水深邃莫测。每年中秋皓月当空之时,三个月影便在潭水中时上时下,忽明忽暗,只见那水中的月儿圆了又碎,碎了又圆,赏月的人们无不被这随波荡漾的月影所陶醉,“三潭滚月”之美誉便由此而来。上述对联就是一游客专为赞美此景而题写的一副妙联。 此联字数虽少,却将这神奇的“三潭滚月”美景描写得活灵活现。尤为可贵的是,联作者将上下联中“三潭”和“一月”两词位置巧妙地前后互换后,不仅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罗嗦的感觉,反而把“三潭滚月”的景色表现得更加生动,更富情趣,更具韵味,可见联作者的功夫的确非同一般。 五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 把酒对玉宇琼楼,莫孤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这是清代兵部尚书彭玉麟撰写的一副平湖秋月联。上联写日景:云影、波光、红蓼、白苹,一副艳丽的西湖秋景图,独具韵味;下联写夜色:月到波心,清风徐来,把酒对饮,如在琼楼玉宇之中。纵观全联,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一个出生入死的清军将领,运用比喻之撰联技巧,将平湖秋月胜景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维妙维肖,实属难得。 六 碧空走月,招惹嫦娥奔月、青莲醉月、东坡咏月、阿炳奏月,堪羡当今盛世平湖看满月; 黄叶知秋,引来宋玉悲秋、梦得喜秋、永叔赋秋、小川颂秋,难忘华诞同仁良夜闹中秋。 此联由湖南的钟华一先生所题,联语古今一体,文辞俱佳,不仅把湖平如镜的景色描写得亮丽如画,而且把柔情似水的中秋明月刻画得酣畅逼真。 上联引用了嫦娥奔月及李白独饮醉月,苏轼名词《水调歌头》咏月,瞎子阿炳《二泉映月》等典故;下联则引用了历史人物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唐诗人刘禹锡的两首《秋词》,欧阳修的《秋声赋》和现代人物郭小川的诗《秋歌》等典故。联语采用了总分总和借景述史的写法,上下联六次嵌“秋月”两字,让人看到了风格迥异、遐想无限的平湖秋月美景。 七 玉镜静无尘,照葛岭苏堤,万顷波澄天倒影; 冰壶清濯魄,对六桥三竺,九霄秋净月当头。 这副风景名胜联,由官至巡抚的满族人德馨所撰写。 “平湖秋月”的胜景之夜,玉镜高悬,湖平如镜。皓月清辉之下,葛岭、苏堤、六桥、三竺等胜迹则显得更加绚丽多姿。联语既赞美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平湖秋月”,又联想到葛洪炼丹、苏轼筑堤等美丽传说,从而热情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和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 此联不仅文辞优雅,意境非凡,而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下联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地名对地名,对得相当工整,声律更显和谐。更为难得的是,作者以 “万顷波澄天倒影”和“九霄秋尽月当头”作结,将平湖秋月最美妙的境界和最动人的时刻点缀出来,使人读之无不心旷神怡。 □钟胜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