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a14版:走笔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追查三聚氰胺始末:不得不说的故事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3年01月05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转版


  □南方农村报记者 曾进 口述
  曾思铭 采写

  想不到自己因为最早报道三聚氰胺,而成为所谓“名记”。我没有成名的感觉。尽管我知道,或许往下30年,可能再也遇不上比这更猛的料。这没有什么,不缺席就好。
  2007年五一假期,我在家闲时上网,“美国发生宠物中毒事件”的字眼引起了我的注意:2007年3、4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调查发现,美国发生多起猫、狗等宠物中毒死亡事件是由于宠物食品所用的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含较高浓度的三聚氰胺,这些原料正是来源于中国。
  当时国内对此消息并没有太多的反应。但是,“饲料蛋白原料为什么要添加三聚氰胺?出口国外的产品会添加,做假者难道会放过检查更加松懈的国内市场?宠物饲料中出现三聚氰胺,那么市场份额更大的畜禽饲料和水产饲料是否也存在非法添加的情况?”
  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访了华南地区十几家饲料企业,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些企业的配方师均表示“没有听说过三聚氰胺”。直到5月下旬,与顺德某饲料企业王工再次见面时,王工试探性地问:“你说的是不是蛋白精?”
  王工透露,经常有业务员上门推销蛋白精,这种东西可以造成蛋白含量虚高的假象,使生产成本降低,是饲料行业内有代表性的假蛋白,其主要成分很可能就是三聚氰胺。王工的这一段推论,或许就是国内饲料行业第一次在媒体前将三聚氰胺与蛋白精联系了起来。
  之后就有了现在被认为是新闻媒体对三聚氰胺问题最早的报道--《“三聚氰胺”会成为下一个“苏丹红”吗?》,该报道发表在南方农村报专业增刊《养殖宝典》2007年6月刊上。
  2007年11月,我和同事庹朝均到广西桂林参加中国水产学术年会。会上,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三聚氰胺在饲料中的非法添加可能带来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这是国内科研领域专家首次在公开场合披露三聚氰胺问题。我和庹朝均在随后对麦教授的专访中,紧紧抓住这个话题不放,一问一答很是流畅。三聚氰胺的行业内幕被层层剥出,我们听得酣畅淋漓。“浓缩蛋白里面一定存在三聚氰胺,国内的水产饲料甚至其他动物饲料都会存在这个问题,包括奶粉。”
  那是2007年,“三鹿”奶粉仍八面风光,一年多后才被扯下画皮,露出狰狞面目。没想到,麦康森也成为国内最早预测三聚氰胺会在乳品行业出事的专家,南方农村报《养殖宝典》更是成为了国内最早报道这个事件的媒体。
  2008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曝光。有了一年前报道的基础,我们迅速做出反应,将本报关注的重点定位在三聚氰胺在饲料行业和非法加工类食品中存在的隐患上。
  当时我们了解到,在浙江舟山有一些出售国产鱼粉的小档口,小档口老板们在鱼粉销售过程中添加了三聚氰胺,但是在奶粉事件被曝光后,这些小档口全都关门停业了。
  后来接到一个业内线人报料,说南海狮山某饲料厂生产的水产饲料导致花都炭步罗非鱼变色。我和同事刘中华立马行动,打算到使用该饲料的养殖户那里采些样品回来检测。但是,饲料厂已经先我们一步,召回了所有饲料,并赔偿解决。线索一下又断了。
  最后,同事赵威通过他的关系,联系了一个知道蛋白精生产流通内幕的饲料添加剂供应商,这位来自江苏的受访者,在电话中详细地描述了蛋白精贸易流通的过程,大部分的蛋白精是由原料流通商添加到饲料原料而被饲料企业使用的。同时,江苏人明确指出,蛋白精主要成分就是三聚氰胺废渣。
  9月下旬,南方农村报和《养殖宝典》连续发表了《“蛋白精”真相:三聚氰胺废渣》、《三聚氰胺丑闻大败露》等系列报道。一时间,几乎所有的饲料企业都陷入了调查、处理饲料原料污染的忙碌之中。
  还记得那天一大早我仍在睡梦中,就被电话吵醒,一看来电是行业中多年的好友。谁知电话那头他兴奋地说着:“曾进,看到你们的报道了,这必定燃起行业中的一把大火呀!”紧接着,又有电话进来,还没等我说话,那头就喝斥道:“曾进,怎么回事啊?你知不知道这样的报道会给我们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啊!……”
  可以说,三聚氰胺让我欢喜让我忧,因为它,我在业内交到了不少朋友,也因为它,一些人与我产生芥蒂,甚至有的至今都无法释怀。三聚氰胺的报道出来后,海大集团总裁薛华听说了这个事情,马上让他的秘书致电本报,把我们报道的电子版发过去,好像是文中提到的一些具体信息,对他们的采购非常有必要提醒和参考。
  作为一个行业媒体,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揭露行业真相;作为一名记者,我愿意当“用文字杀人的家伙”,或许有企业在我们的笔尖下倒闭,但生存下来的企业必定是强大而有责任心的,他们是我们的盟友,将共同致力于行业有序规范的建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