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e13版:缘分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读者、求助者、作者、志愿者……是我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3年01月05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陈日强

  陈日强,网名南海赶潮人,南海西樵镇人,自雇动力网主持人,磐石计划——纪念老石,支持乡村建设行动者决策执行小组召集人。现任职于佛山市农业局。
  温树南 清远市佛冈县石角镇   订阅农村报20多年,曾当过18年教师和多年广播电台通讯员和记者。他说:“我到过你们报社好多次,每次带着证据写好材料,村民们筹好车费送我上广州,都数不清有多少次反映的问题上了头版头条!”有好几次,受到时任主编谢开育的亲切接待。   20年来,他珍藏了17张农村报记者名片和近百篇报道。

  《南方农村报》上对我影响最大最深的文章——“天南地北”版转载《南风窗》的《一个农家孩子的呼吁》,邓良平的呼吁引起了我这个同为农家子弟的青年学生的共鸣,我亦因此写了一篇自由作文——《农民的悲剧》,不足1000字的习作获得了老师500多字的评语,成为我求学生涯中绝无仅有的经历。
  以我三十未满的年纪,我和《南方农村报》认识了20年,算是不折不扣的老朋友了。
  我不能精确确定这段情缘的起点,但清楚的是那时候我是在读小学二、三年级的年纪,大约就是1992—1993年之间,那时候《南方农村报》还是叫作《广东农民报》,最初报纸似乎不是我家订阅的,好像是我的一位叔公订阅的,因投递地址变更就改投我家,再由我家转交,在那个信息闭塞,想读点课外书都难,学校图书馆又只作摆设不对外开放的日子里,我就开始成为了这份报纸的小读者。我最初阅读的栏目是副刊“文化室”一类的,讲述的是乡土传说、神话故事、名胜古迹、对联诗词等。
  当我年纪大一点的时候,我还成了“榕荫小议”、“读与写”、“漫画”和“天南地北”等版面、栏目的读者。大约直到我读初中的时候,我才开始阅读第一版的“要闻”、“重点报道”,第二版的“读者之声”。当时,农民负担成为比较普遍的问题,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之风盛行,《南方农村报》上有关舆论监督的报道成了宣传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的重要渠道。我父亲受此影响,在我初中毕业的暑假里,因拒绝乱摊派,在炎热的六、七月被停水电30多天,于是,我又成了求助于《南方农村报》的读者,写了不少投诉反映事件的信。不久后的一天,“读者之声”栏目上出现了我家的来信,一个普通农民的维权呼喊终究得到表达。
  在我读高中以后,虽然寄宿住校了,每周才回家一趟,即使阅读的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在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室能看到《南方周末》、《南风窗》等报刊杂志,但是,依然没有改变我和《南方农村报》的情缘,每周放假回家,规定动作就是浏览翻阅过去一周的报纸,挑选有兴趣的细读,选出重要的有保留价值的剪报保存。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南方农村报》上对我影响最深的文章——“天南地北”版转载《南风窗》的《一个农家孩子的呼吁》,邓良平的呼吁引起了我这个同为农家子弟的青年学生的共鸣,我亦因此写了一篇自由作文——《农民的悲剧》,不足1000字的习作获得了老师500多字的评语,成为我求学生涯中绝无仅有的经历。
  除了阅读《南方农村报》,我还以别样的方式延续着和农村报的情缘。我入读大学后就加入了一个以“为农民着想,为中华而忧”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因着对“三农”问题的关注,风云际会,机缘巧合,我还得以结识到昔日农村报新闻报道中的专家,如李昌平、桂晓琦等。在此期间,我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农村研究之路,而农村报的许多新闻、专题为我提供了素材,让我能够了解农村的现实,把握焦点的问题。
  2005年,我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工作,我又成了南农实验课题组的成员,我的一堆朋友成了农村报的记者,我的一些老师也成为中国农村发展论坛的嘉宾,有些甚至成了报社的战略顾问。期间,我一度成为评论版的作者,写过三两篇不太像样的评论,值得一提的是,我对于公民自雇谋生权利的呼吁文章,最早就发表在农村报的评论版上,我感谢农村报为我提供表达的机会。再后来,我去报社参加过南农实验志愿者的培训,我与报社共同组织过珠江三角洲农村土地问题沙龙,我父亲的小额贷款经历被农村报报道,我父亲在复刊30周年的时候被评为金牌读者,我和《南方农村报》的情缘一直延续。
  20年来,无论是作为读者、求助者,还是作为作者、志愿者,我一直受益于《南方农村报》,但愿有一天,我还有机会成为记者、编者、研究者,以不同的身份延续这份珍贵的情缘。         □陈日强
  邹仕华
丰顺县丰良镇璜溪村
  退休教师,从1982年4月1日开始订阅农村报。这些报纸他都装订起来,现在已经有400多本了。他用精确的数字记录与农村报一起走过的日子。完好保存的报纸见证了他与农村报的深厚情谊。平时,如果邮递员遗失了报纸,他都会拼命地去要回来。积极参与农村报举行的活动,前几年得到过农村报送的音响。
  古万年
信宜市茶山镇茶山村委会
  1983年开始订报,一直保存有报纸,78岁。对农村报热爱有加。小儿古幸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看农村报,后大学中文系毕业,任信宜报社社长,现任信宜市新闻中心主任。
  黎绍棠
广州荔湾区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找到更多的工作信息,开始订阅《广东农民报》,从中了解一些当时农村的生产、收成情况。成为当时广州市荔湾区仅有的两个订户之一。一个是区内一个国营运输单位,另一个就是黎先生。后来工作范围转到了外省,就停订农村报了,但还保持着看农村报的习惯,只要有时间,都到大的图书馆专门找这份报纸看。现在退休了,休闲时间多了,他又重新订了农村报。
  他爱人说:“你又不是农村人,家里还订阅了其他报刊,你都看不完。”他回答说:“你知道看农村报是我最大的乐趣,你就支持一下喽!”

甘志刚
连南县三江镇东塘村
  人生受农村报影响很大。从父亲订报开始跟着看,因而自小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参加了清远市作家协会。现在外务工。
  叶韶君
紫金县城米行街九巷6号
  退休教师,1980年复刊开始订报。现居县城,积极向老乡推荐订农村报。叶伯的儿子也自小爱看农村报,长大后成为了一名军人,获得大尉军衔。

蔡桂光
东莞市樟木头镇赤山村
  《南方日报农民版》时开始订报,1985年后开始收藏报纸,做过老师、农民、工人。他认为从农村报中可看到贴近农村的内容。为方便查阅,他自制报纸内容索引,经常推荐他人订报。

魏林兴
和平县东水镇董源村上围
  魏林兴是退休小学教师,65岁,《南方日报农村版》时开始订报。他喜欢文艺创作,最早于1965年的《南方日报农村版》上面就刊登了他的作品《花蕾》。1980年复刊号也有刊登他的作品。在此之后他经常在报上发表作品。
□南方农村报记者王涛 黄廉稳赵飘飘黄丽豪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