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赵飘飘
已有2000年种植历史的桑树,用途越来越广泛,品种分果用、叶用和兼用三种类型。往年在清明时节上市的鲜食桑葚,已于近日提前上市销售,市场价格较去年的6-10元/斤涨了近一倍。 自采桑果15元一斤 桑葚一上市,超市里就出现了其身影。“每盒15元”,在广州市华润万家、家乐福等超市新鲜水果售卖处,导购小姐推介到。同时,街头巷尾的水果贩也开始了兜售,“一盒十元,约半斤。”这个价格相比去年6-10元/斤的行情,差不多涨了一倍。 在广州花都区宝桑园内,种植了近一百亩桑树,主要种植品种为日本桑、大10桑、塘10桑。“今年桑葚较往年提早了20天成熟,”广东宝桑园健康食品研究发展中心花都基地主管李宙声介绍,主要因天气原因造成,气温比往年偏高,导致桑树提前开花结果。他表示,在旅游旺季,宝桑园每天接待的游客达数千人,游客可在桑园内随采随吃。但游客要想带回家,可以自己采摘,按15元/斤的价格出售。 “要是有包装好的新鲜桑葚卖就好了”,桑葚难以保鲜是游客常反应的问题。李宙声称,“我们也试过将桑葚采摘后,进行真空包装,但发现桑葚品质下降,同时成本高出一倍以上,市场空间不大。” 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访终端销售市场发现,目前市面上桑葚销售主要采用三种形式:快餐盒包装、超市小塑料袋包装和新鲜枝条出售。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陆联苗圃负责人孙建祥表示,成熟的桑葚保质期不超过一天,为了延长桑葚的保质期,通常的做法是在桑葚七成熟的时候采摘,建议用冷库运输,这样可以保存2-3天的时间。 已育出多用途品种 桑葚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特殊保健功效,被誉为“第三代水果”,但受不易保存影响,鲜销市场受限,使得这几年桑葚加工产业格外火热。目前国内加工企业采用桑葚加工的产品主要有:桑葚果酒、桑葚醋、桑葚果冻、桑葚酸奶、桑葚果脯、桑葚汁、桑葚蛋糕、桑葚奶茶、桑葚冰激凌等,果汁和果酒占主导。以宝桑园为例,花都基地年产桑葚20万斤,游客鲜食60%,剩下的40%用于加工,加工产品主要是浓缩果汁、果汁饮料和果酒。 “雇佣周边农民采果,随后进行榨汁,桑葚的榨汁率为可达80%,随后将原汁送往加工厂。”李宙声透露。广东省农科院蚕业和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一位专家认为,桑葚加工也存在制约,要求在采摘后的三个小时内必须进行加工,否则影响品质,同时一斤新鲜桑葚有70%-80%的榨汁率,加上人工、设备等,一斤桑葚果汁的合理售价25元左右,相对超市中同类果汁价格较高。 为了提高加工桑果的利用率,食果桑树在经过培育后,已分化出了专门的鲜食桑果树和加工桑果树。孙建祥透露,加工桑果树比鲜食桑果树产量更高,平均亩产可达到3600斤,但是酸度较大,代表品种有红果1号、红果2号、四季果桑等。“这类桑果主要种植在北方,如山西、陕西等,南方地区种植比较少。” “目前广东省用于加工的品种主要是无籽大10,不仅桑果可加工成果汁,桑叶还可当蔬菜食用。”广东省农科院副院长廖森泰表示,这种多用途开发是未来桑树产业发展的趋势。 白桑葚还是白果病 桑葚多为紫红、紫黑色,看到白桑葚难免觉得新奇。这是白桑葚,还是白果病? 据了解,白果病是桑葚种植的克星,在桑园广泛发生,侵染雌花、青果及早生桑的新梢和嫩芽。浙江省奉化市林特技术推广总站农艺师吕道坤称,桑葚白果病在江苏、四川、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台湾等地均有发生。浙江省仙居县横溪镇林业站工作人员杨小水称,仙居县从2008年开始发生大量白果病,严重的果园甚至颗粒无收。同样在四川省南部县,连年丰收的桑果在2011年因“白果病”暴发,产量减少八成以上。 “2011年果园开始出现白果病,这种病会传染,一棵有病,很快就一片都有病。”李宙声表示,为了防止白果病的传播,每年落在地上的白果都要及时清理,随后铺撒石灰粉杀菌,否则病原会进入土壤继续为害果树,每年会花很多时间和人力预防这种病害。 同样是白色,韩国白珍珠就是名副其实的白桑葚,成熟果实呈乳白色。 “这种白桑葚特别受女孩子欢迎,不仅营养丰富口感好,而且吃完后不会在手上和嘴上残留黑色果汁。”孙建祥认为,白桑树潜力巨大。 然而,廖森泰表示,白桑葚不是最新品种,主要在新疆等地种植,广东种植面积很小,只有顺德等地有少量种植,虽然白桑葚在糖分含量上和一般桑葚差不多,但其含有的花青素较少,加上广东省80%以上的桑葚都用于加工,而白桑葚榨汁后没有明显颜色,市场上认可度不高,“只能小众化种植,很难成为未来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