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3版:读与写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布罗茨基:获诺奖的苏联诗人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3年05月02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彭国梁 杨里昂

  爱情草图(线描)
  自画像(素面)

■作家画笔
  俄罗斯现代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这个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他获奖时仅47岁。
  布罗茨基出生在列宁格勒一个犹太人家庭,15岁辍学后干过铣床操作工、金属制造工、地质勘探工、司炉等多种工作。布罗茨基从1955年开始写诗,多数发表在由一些青年作家和艺术家所办的刊物《句法》上,并通过诗朗诵和手抄本形式流传于社会。卓异的诗才很快使他崭露头角,被称作“街头诗人”,并受到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赏识。1963年发表的著名长诗《悼约翰·邓》是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1964年布罗茨基被法庭以“社会寄生虫”罪判处5年强迫劳动。服刑18个月后,经过一些苏联著名作家和艺术家的干预和努力而被释放,获准回到列宁格勒。1965年在西方出版第一部诗集,1972年被驱逐出境,1977年加入美国国籍。
  布罗茨基用俄语和英语写诗,出版过多部诗集,较有影响的有《停留在荒野中》《一个美好时代的终结》《一种语言》《二十世纪的历史》等。瑞典文学院在宣布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时,赞扬他“创作全面、思路清晰、诗意浓郁”,“具有伟大的历史眼光”,“作品的主题异乎寻常地丰富,视野极其开阔”。他还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过“桂冠诗人”的称号。1990年代他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
  布罗茨基热爱美术,偶尔作画,关于他的业余美术生涯目前中国还知之甚少,只见过他的几幅作品,且大都是自画像,从这几幅画我们可见诗人的绘画功力。
  布罗茨基热爱中国,他的父亲作为一名海军军官曾随苏军顾问团到中国工作,布罗茨基本人在地质勘探队工作时到过中苏边境。他一直十分向往中国,渴望访问中国,但始终未能如愿。     □彭国梁 杨里昂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