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曾在村委会前哭诉的村民,情绪已经平稳很多” |
|
|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3年06月01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
作者:黄婵 刘龙飞 叶香玲 黄小广 谢冰
|

|
|
5月27日,新丰县,村民将从废墟中抢出来的物品进行晾晒。 |
|
|
超过一半房屋被水淹的新丰县遥田镇江下村重建复产逐步展开,有救灾官员说—— 新丰 ■灾情速览 5月14日20时至16日11时,全县普降暴雨,最高降雨量达到293.7毫米。房屋倒塌4179间,受灾群众8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04亿元。遥田、沙田、回龙、马头4个乡镇受灾最为严重,其中遥田镇江下村全村285户,超过一半房屋被水淹,其中全倒户30户,危房56户。 编者按 暴雨、洪水,成为刚刚过去的5月留给南粤大地最为深刻的自然记忆。截至5月21日,连续强降雨造成广东170.5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8人,失踪7人,直接经济损失34.6亿元。5月16日、19日,广东省防总两次启动防汛III级应急响应。 房倒屋塌,压不垮生命的顽强坚韧;汹汹洪水,冲不淡人间的至爱真情。修复家园、寻觅新生,需要公共财政的坚强后盾;抢险救灾、安顿生活,需要基层干部的恪尽职守。农村危房改造成效、农田水利建设状况、地方政府抗灾能力——凡此种种,基层治理的长短优劣,一场灾难中尽可“原形毕露”。 家园重建之梦,固然须寄托在来自广东省财政的2.8亿元防汛救灾复产重建资金上,更要落实在灾害之后亡羊补牢的诸般行动中。为真实展现灾区重建情况,及时传递受灾民众呼声,南方农村报今日推出专题报道《家园:广东部分地区抗击5月水灾扫描》,敬请垂注(详见第1、4版)。 □专题统筹:黄婵 采写、摄影:南方农村报记者 刘龙飞 叶香玲 通讯员 黄小广 谢冰 5月29日中午,天气晴朗,温度已达34℃。住了两个星期帐篷后,新丰县遥田镇江下村55岁村民赖鸿电一家8口终于搬进了刚刚搭建好的活动板房。板房中还未通水通电,尽管房门敞开,人坐在里面也还是有些闷热。“但总算有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了。”赖鸿电叹了一口气说,黝黑的脸上有了一丝久违的笑容。 十分钟,家中水深1.5米 赖鸿电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十几天来他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闭上眼睛便会想起5月14日的那场洪水。 按照赖鸿电的说法,5月14日晚上8点左右,狂风暴雨袭击下,江下村电力中断,一片漆黑。“长这么大,我都没有见过这样的雨,连我80多岁的老母亲都没有见过。”赖鸿电回忆,“哪里是下雨,简直就像天破了洞,有人用水桶从里面往地上倒水一样。”赖鸿电说,自家屋顶的瓦片被大雨点砸得噼里啪啦直响,屋外大风呼啸,吹得连门都关不上。 大雨持续到晚上10时许才逐渐变小。赖鸿电原本以为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但他没想到,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已经悄然逼近江下村。 江下村坐落在一条小河旁,河宽不过10米,村民房屋大多沿河而建,最远的距离河岸不过几百米。由于当天雨量过大,加上河道狭窄泄洪不畅,导致水位迅速上升。遥田中学紧靠河边,全校有852名住宿生。晚上11时,洪水漫进校园。该校老师迅速叫醒住在一楼的学生,将其转移到高层。 赖鸿电的家距离河岸不到200米,所住的土砖瓦房还是他爷爷辈留下来的。“水来的太快了。”赖鸿电说,他还没有缓过神来,水便漫进了家里。而此时,他老母亲还在屋里睡觉。见水越涨越快,赖鸿电立马叫醒家人,来不及拿任何东西,背起老母亲赶紧朝高处跑去。“也就十来分钟,水淹房屋高度便超过1.5米。”赖鸿电说,那时,很多村民也逃到了高处。 水来得快,退得也快。5月15日凌晨1点多,洪水夹杂着淤泥逐渐退去,留给江下村民的,是破败的家园与深深的伤痛。 几乎在同一时刻,在新丰,很多乡镇都遭遇了洪水的蹂躏。在马头镇,洪水漫进敬老院一楼,水深达1米。幸好马头镇应急分队和党员干部迅速赶到现场,将24位孤寡老人安全转移。 十几天,基本实现“四通”“五有” 洪水过后的江下村一片狼藉——房屋倒塌,交通、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置遭到破坏,大片农作物受灾…… 5月15日,江下村村委会成为该村救灾复产重建工作小组临时指挥点。在村委会门口,救灾物资发放登记表、每户村民领取物资情况清晰可见。新丰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潘光凯是工作小组组长,他和十多名工作人员已在村里连续工作了十多天。
灾后,江下村已发放衣服150件、帐篷46顶、折叠床125张、家庭急救包121个。赖鸿电从村委会领取了4张折叠床、4床凉席、1床被子和3床毯子。 潘光凯5月29日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救灾工作要保证“四通”(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和“五有”(村民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有病看),“现在,‘四通’和‘五有’在江下村已基本实现。”他说,在房屋倒塌的村民中,除部分投靠亲朋好友外,其余都住进了某企业捐赠的活动板房中。 南方农村报记者在江下村看到,虽然河水已降至正常水位,但依然浑浊。曾经长满了杂草、竹子的河岸堆积着厚厚的一层泥沙,各种生活用品散落其间。 村中,村道淤泥已清理干净。沿途,倒塌的房屋有几十处。村道旁边数十亩的水稻、花生地里,仍有洪水退后留下的泥沙。烈日下,几个村民戴着草帽在倒塌的废墟里挖掘一些可再用的物品。有的村民坐在废墟边,望着残垣断壁沉默不语。 十年间,新丰三遇百年洪水 洪水过后,赖鸿电家的老房子彻底成了危房。房屋的土砖已经脱落,外墙挂上了“危险!禁止居住、靠近”的黄色警示牌。5月16日,赖鸿电一家人住进了搭建在村委会门口的帐篷。 赖鸿电的邻居赖永中家同样也挂起了警示牌。不过,他和老母亲仍然住在危房里。“80多岁的老母亲有病,住在帐篷里根本受不了。”赖永中一脸愁容地说。 帐篷距离老屋不过百余米。一有空,赖鸿电就到老屋去转转。“家里的东西几乎都被洪水给打走了,连身份证也没有了。”赖鸿电家的老屋墙上,水淹线清晰可见,地上沉积了几厘米厚的淤泥;原本放在堂屋里的一台电视机也被洪水带走,桌子翻倒在地;厨房里的3口大锅已不见踪影,只留下孤零零的灶台。“农作物也受了灾,原本家里就比较贫困,如今更是雪上加霜。”赖鸿电说。 5月29日,江下村36套活动板房搭建完毕,赖鸿电一家成为入住的第一户。赖永中说,他和老母亲也打算先搬进板房去。在江下村,30户全倒户情形大致类似,几乎全部家当毁于此次洪灾。潘光凯说,刚刚受灾时还会在村委会前哭诉的村民,这几天情绪已经平稳了很多,“村庄重建复产正逐步展开。” 在新丰,全倒户共522户。在房屋集中倒塌区修建新村,成为灾后重建内容之一。目前,新丰县已启动两个新村的规划设计工作。然而,资金成为最大的难题。当地官员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继2005年和2008年之后,新丰10年内第3次遭遇百年一遇洪水,“每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过亿元,对于我们这个年财政收入仅几亿元的省定贫困县来说,灾后重建资金是巨大的经济压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