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2版:农化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南方主要旱地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广东发文加速推广
炎炎夏日,水肥一体化突显节肥节水功效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3年06月27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刘虹媛 王贤原


  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刘虹媛 王贤原)六月盛夏,烈日炎炎,热浪滚滚,夏季农业生产用水又将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由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耕地肥料总站、广东绿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广东省产学研项目“南方主要旱地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开发”,日前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在实现节肥节水、环保高效等方面,水肥一体化技术再次突显威力。
  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们在全面审阅该科研项目的材料后,做出了权威鉴定。该项目在对南方农作物(柑桔、荔枝、香蕉、甜玉米、马铃薯)种植规律、常规用肥用水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并开发了水肥一体化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肥、省工、环保、高产、高效等优点和特点,已经在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可节约用肥量达到20%以上,节约用水量达到30%以上,节省成本25%以上。该技术体系还具有明显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所开发的移动式灌溉施肥机适应我国偏远地区小规模地块的应用;在香蕉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中,提出按香蕉叶片数作为施肥时间和施肥量依据来指导施肥,大大简化了香蕉施肥程序;在有机肥的应用中,首次提出三级过滤技术,将鸡粪、沼液等有机肥应用于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系统,提高了有机肥的施肥效率。该科研成果在南方主要旱地作物生产的水肥一体化管理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实现产业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由此对应到农业生产,就是要杜绝盲目施肥,实行科学施肥、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一方面实现农业的优质高产,另一方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营造美丽乡村。
  水肥一体化利用技术,以其高效利用、省肥省水、节约成本、使用方便,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的最佳选择。沙漠的国度以色列,即使严重缺水,但通过推广应用先进的滴灌和水肥一体化利用技术,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农业奇迹:仅占全国劳动力5%的农业人员,提供了全国95%的所需食物,并且大量出口,占据了欧洲40%的瓜果和蔬菜市场,享有“欧洲果篮”的美誉。有世界农业专家称,如果各国均按照以色列的节水节肥效率,地球可以多养活三倍的人口。
  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1%,耕地面积仅占7%,水资源总量仅占6%,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居世界第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我国化肥年施用量高达5787万吨,接近世界消费量的1/3,但利用率非常低下,研究表明,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30%-35%,磷肥约为10%-20%,钾肥约为35%-50%,近70%的肥料白白浪费,同时消耗了大量宝贵的资源。随着我国人多地少,干旱缺水,肥料高耗等等问题日益严重,大力发展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确保我国农业生产持续高产、稳产,已是刻不容缓。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和大力倡导推广水肥一体化利用技术,农业部在全国10个省份组织水肥一体化核心示范区,通过省肥、省水、省人工,平均亩增收722元,效益明显,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增收实惠。
  广东是一个水、肥资源均十分缺乏的省份,时间、空间分配极不均匀,季节性干旱,甚至是秋冬春连旱时有发生。我省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起步晚,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12年,广东省农业厅印发了《广东省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至2015年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以上,占农作物面积的60%以上;并应根据全省农田节水类型区域布局,在各地级以上市基本建立适合当地水资源和优势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分别建立蔬菜、水果、茶叶等特色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带动辐射面积达到300万亩次。作为经济强省,广东完全有能力通过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为广东农业加快转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