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万宁市第二小学原校长陈在鹏带小学生开房一案有了结果,当事人陈在鹏被控强奸罪,判刑13年6个月。 近年来,校长、老师性侵、猥亵学生的事件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但为数不少的性侵行为依然被隐瞒,或者被掩盖在颇具争议的师生恋的幌子下。有些学校为避免“校丑外扬”,对“狼师”采取姑息态度,使得更多学生受害。据统计,2005年至今,在有性侵和性骚扰不法行为的台湾老师中,有近一半人没有受到校方的实时解聘,而要到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之后才开除。 师生恋,成为了貌似正人君子的老师性侵学生的最好托词。 师生恋流行于民国 师生恋美丽纯洁抑或是一朵邪恶之花? 在文艺作品中,琼瑶的小说《窗外》、日剧《魔女之条件》和瑞典电影《教室别恋》从不同的角度演绎了师生恋故事,这让师生恋成为了恒久的一种恋爱方式。但是,大多数人往往可以接受作为爱情佳话或是文艺作品的师生恋,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就多有质疑。 中国的师生恋始于晚清,流行于民国。明清时期,士绅子弟纷纷前往日本和欧美留学,这些学成归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既保留了儒学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以致近现代史上涌现了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西风东渐,私塾多变为学堂,女孩子走出绣楼和闺门,也开始进学堂接受现代教育。这得以让她们接触到许多风流倜傥、才学渊博的老师,从而开了师生恋的风气。如鲁迅和许广平,沈从文和张兆和,及至当代,老师娶年轻学生为妻的事例就司空见惯了。但因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伦理观念,师生恋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争议性话题。 因学生在法律上有成年及未成年之分别,若师生恋发生在小学、中学校园内,通常会遭到谴责,假如发生了性侵被控告,负刑责就是难免的了。相对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因已成年,若与教授萌发师生恋,或可获得祝福,但仍有可能涉及利益关系而被质疑。 学生恋母恋父情结的体现 师生恋现象有其社会性的一面,也有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规律的一面,具有社会和心理双重因素。 第一、恋师现象是青少年性意识、性行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奇特现象,它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但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情感。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性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国外的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性的反感时期;第二阶段,对异性的狂热时期;第三阶段,浪漫的恋爱时期。恋师是向往年长者时期。由于在青少年后期,他们心中的父母形象变得从未有过的渺小,他们的独立意识变得强烈,逃脱家庭、远离父母监护的愿望膨胀,渴望着能重新选择一种活法。但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束手无策的感觉萦绕着他们,他们渴望理解与帮助。环顾周围他们发现,与自己朝夕相处、关爱关心自己成长、传道解惑的老师,有阅历,有才华,有智慧,充满成熟之美,很容易地占据了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于是有一些学生对异性老师产生了爱慕之情。 第二、青少年中出现的恋师现象,是恋母或恋父情结的另一种体现方式。 人们的社会化过程是由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来完成的,性格的形成受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爱抚、家庭氛围的影响,父母的过分溺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心理依赖,没有很好地完成自我成长。他们在潜意识中渴望得到父母般的关爱,对父母的爱很容易转移到关心爱护他的老师身上,并误把它当成一种爱情。 第三、恋生现象的出现,在社会中有违师德。 因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地位不平等,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占有变得轻而易举。因为老师在学生心里的地位比较高,老师的形象代表着高尚,老师是成功的化身,一旦老师追求学生,学生有被宠爱的喜悦,能够很快产生反应。另外,人有支配欲望,由于地位的不同,学生处于被支配的位置上,老师易对学生产生同情、占有的心理,于是就可以跨越年龄,冲破角色的规定。 实质是老师权力的占有 从伦理的角度看,师生恋没有被反驳的理由——爱情应该超越年龄和阶层的限制,尽可能多地实现当事人自由意志。不过,这种自由意志的实现,依赖于当事人自主的可能性。 很多人赞同师生恋的理由,认为是恋爱自由。但是,当老师部分地掌握着学生的命运的时候,学生不可能和他自由地恋爱。这是一个权力关系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关系都是一种权力的博弈。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很难实现真正对等的自由恋爱。在这个意义上,崇尚恋爱自由的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禁止或限制师生恋。尤其是导师和异性弟子之间,连单独谈话的机会都不可能太多。 2011年,台湾教育部为了保护学生,避免校园成为色狼猎艳的场所,要求将“禁止师生恋”纳入教师聘用条款。也就是说,如果发生师生恋情事,教师可能会遭到停止聘用的处分。 2007年,英国多所大学发出指引规定,老师如果与学生相恋,需向校方报告,以免爆出老师“徇私”或性骚扰学生的丑闻。与学生恋爱的老师须向系主任报告,校方则会避免由该老师批阅恋人的成绩。美国的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名校,也禁止师生恋,即使是两厢情愿或未直接授课也不行。美国加州大学校董会也表决通过议案,禁止教职员与学生发生恋情或性关系。以自由校风著称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指这样的关系会危害到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任务重,就业压力大,如果不幸被不喜欢的老师钟情或骚扰,处理起来十分棘手。很多老师利用学生这种不知所措的心态,以手中的权力谋取了私欲的满足。因而师生恋导致的凶杀悲剧,层出不穷。 著名的心理学家所罗门教授说过:“在个体人格发展方向,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将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的关怀,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的,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 □何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