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苏晓璇 通讯员 王强进
3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漆黑的诊案、摆满大罐小瓶的西药柜、陈旧的中草药柜……这是信宜市北界镇学地村卫生站,有些简陋,但整洁有序。卫生站的主人王以兴在这里一干就是40多年,从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变成头发斑白的老医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服务着一方村民。 村民病了,随时赶到 “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背着暗红色的药箱,挽着裤腿,匆匆忙忙地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遇到村民亲切地打招呼,谁家有人生病随时上门诊治……王以兴背着药箱出诊的熟悉身影,如今已成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村民最温馨的回忆之一。 1967年,年轻的王以兴经推荐参加了北界公社第一批赤脚医生培训班,三个月后成为了学地村的赤脚医生。一开始,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他在治病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他只能一边自学,一边向老一辈的同行请教,以此不断提升的水平。“砖头厚的《赤脚医生手册》翻烂了两本,上面写满密密麻麻的笔记,至今仍留着。”直到1970年,他前往信宜卫生学校参加为期一年的培训,学有所成后,才正式挑起为大队2000多人日常看病的重担。 王以兴说,作为村里的医生,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村民有需要,必须随叫随到。赶上多发病的季节,一晚可能要出诊五六次,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学地村有十几个自然村,村民或远或近地散居着,以前出诊都是徒步,一趟下来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山路是家常便饭。 对于每次吃饭吃到一半或三更半夜出诊的情况,王以兴的家人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有几年的除夕夜,一家人正吃着年夜饭,有人敲门说要急诊,王以兴二话没说,放下饭碗,背上药箱,拿着火把或手电筒就出门,回来时已是大年初一的凌晨。 40多年的行医生涯,王以兴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解放鞋,背烂了多少个药箱,行走了多少公里山路,但他一直坚持,穿行在各家各户之间。虽然辛苦,但王以兴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就是村医的职责。” 村民没钱,减免药费 学地村很多村民有感冒咳嗽、体虚发热、擦损烫伤等病症,首先想到的都是找王以兴看看。他熟悉每个村民的家庭状况,熟悉每个村民的身体情况,总能对症下药。多年的乡村行医经历,王以兴几乎给村里的每一个人都看过病。 村民们说,王以兴开药是出了名的便宜,一般的感冒发烧、风湿疼痛、肠胃不适来找他,一般十元左右就可以治好。如果是老年患者或者家庭有困难的村民来看病,收费就更便宜了,有些特别困难的,往往连药费也免了。 “来看病的都是乡邻,有些老人手头也没什么钱。”“谁家没有困难?在别人有难处的时候拉上一把,是应该的,最要紧是先把病治好。”王以兴的无私奉献,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当农忙时节,王以兴家急需帮手时,总会有一些村民自发前来帮忙。逢年过节,一些村民会给王以兴送来一些自家种养的鸡鸭、番薯、芋头等。 经村民口耳相传,王以兴声名逐渐远播。附近村子甚至东镇、水口、金垌一带周边镇的一些村民常常不顾路途遥远前去问诊治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问病情、量体温、打针、发药……王以兴在平凡的日子里为村民垒起了一条通向健康的桥梁,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健康的守护神”,多次被评为“信宜市优秀乡村医生”。 ■他的骄傲 除了服务乡亲,王以兴一生最大的骄傲还在于培养出三个大学生儿子,在当地传为佳话。大儿子是村里80年代以来第一批考上中专的人,后继续深造考取了大学,现是信宜市知名的钢琴老师和作曲家。二儿子继承父业,医学本科毕业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业余时间专注歌词创作,出版了三本歌词集,连续三年获“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小儿子考上中山大学,毕业后在省直部门工作。王以兴说,自己那一代人没机会读书,所以寄希望年轻一代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王以兴同样鼓励村里的孩子多读书,在他的影响下,学地旺科岗村很多人考上大学,是附近小有名气的“教育村”。近年,在王以兴的积极倡议下,学地村成立了奖教奖学基金会。基金会每年举行一次颁奖仪式,已成为该村的一项重大活动,深受村民好评。 欢迎大家向我们推荐或自荐“南粤好村医”! 请联系:苏记者(13751740457) 江记者(15915766951) 朱记者(13927367303) 邮箱:sxx814@126.com 广东乡村医生QQ群232775407,欢迎村医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