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重点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这一年,我成长了不少”
全国人大代表李杏玲发现“两相当”政策存漏洞,将提议案促其落实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4年02月27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胡新科

  放学后,李杏玲给学生讲解难题。人大代表和教师两份工作让李杏玲过去一年来很累、很忙,但心怀感激。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胡新科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李杏玲,是梅州市梅县区东山中学高三英语教师。2月25日,南方农村报记者在东山中学教师办公室见到李杏玲老师时,已是放学后近二十分钟了,此时她依然在办公室为学生讲解错题。
  “小胡,稍等下,我先讲完这几道题。”李杏玲笑了笑表达歉意。二十分钟过去,讲解结束。此时距晚自习只剩一个小时左右。“做事得负责任。”李杏玲说,有学生来问问题,我的角色就是老师;有群众来反映问题,我同样得负责。
  履职一年,李杏玲比起去年刚刚当选时,自信了很多,也健谈了很多。按她的说法,这种自信来自于一年的学习充电,及到各地的调研考察。
  “去年刚当选,我是有些怕媒体问自己不熟悉的问题,怕说错。这一年时间,我成长了不少。”李杏玲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为了搞懂群众来信反映的问题,自己在网上买了不少专业书籍,“一位70多岁的老人亲自来学校找我,建议我关注转基因食品问题,叮嘱我买本书看看。我不但买了,还用心读了。”
  李杏玲觉得,要做一名负责任的人大代表,不能不懂装懂,随口胡诌,“要反映人民意愿,先要自己充电,弄清问题。”
  今年,经过充分调研的李杏玲已经有了多个想法,其中一个是关于教师“两相当”政策落实中隐藏的不公平待遇,并准备以此提交议案。
调研◥>
“接了地气,说话有底气”

  一年来,李杏玲先后参加过全国、省、市组织的各种调研考察活动,“每次都有新收获,每次专题讨论都让我觉得更自信。”李杏玲最近参加的一次调研,是2013年底由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听取省法院、省检察院关于司法权力运行情况的汇报,并赴惠州就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进行专题视察。李杏玲在法律救助基金、人民陪审员制度问题上都发了言,建议加大普法宣传与预防犯罪的力度。
  而对于在梅州市的调研视察活动,李杏玲更是没有一次缺席。李杏玲估算,一年来用于调研考察的时间差不多有50天,还不包括她为回复个别群众来访而开展的调研。她提出的多数建议都得到了梅州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回应。
  “每次调研专题至少要提前两周搜集资料、了解专业知识,只有这样,讨论建议时才能有的放矢。”李杏玲说,“每次调研都是充电接地气的好机会,这样提建议、议案时才有底气。”
  李杏玲向文广部门建议,强化对影视作品、出版物中不良甚至违法情节的审核,该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积极回应。李杏玲认为,未成年人的模仿能力极强,如影视作品中的斗殴、酒后驾车,都会影响到未成年人。
  李杏玲仍担任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本就很忙,人大代表履职要占用不少工作时间。二者如何协调?“学校和同事都很支持我,帮我分担课程,我也会利用课余时间来辅导学生。”李杏玲说,过去一年过得很忙、很累,也心怀感激。
接访◥>
老人指定她看转基因的书

  “你也是来找李老师反映问题的?”南方农村报记者进入东山中学打听李杏玲的办公场所时,门卫如此发问。记者出示证件后,一位门卫开玩笑说,李老师接待的来访人数在全校数一数二。
  门卫没说错,李杏玲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消息传开后,不少群众都想方设法找到她的联系方式。李杏玲对此很坦然,“这是个听取意见的好渠道。”不少人通过学生、老师打听她的联系方式。有时同事会打来电话问,“认识不,给不”,李杏玲的答复都是:给。
  李杏玲专门准备了一个文件夹,用便签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再抽时间查询相关政策、法律,寻找可能的解决途径。
  李杏玲还建议来信者,应详细介绍个人情况、事件经过等信息,“有些来信过于简单,只有一些诸如‘冤冤冤’的控诉,实在难以判断。”
  让李杏玲深为感动也颇感压力的一次接访,来自梅州一位70多岁老人。老人一路打听,找到在办公室备课的李杏玲,劈头就问:“你知道转基因不?”
  看到李杏玲有些迷茫,老人拿出一份份刊登着专家分析转基因食品危害报道的报纸,说:“你得到北京把转基因的危害告诉大家。”
  李杏玲当即表示要了解下这方面的知识。老人告诉她,“你去买本《目标中国》,上面有,你看看,我再和你谈。”第二天,李杏玲便在网上买了这本“群众指定用书”。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老人不但写信、打电话和李杏玲探讨转基因话题,还再次来访。虽然看了老人指定的书,李杏玲还是有些疑惑,打算去北京开会期间请教下食品安全专家。李杏玲感慨,有些东西不接触,真的不敢随便发表意见。
议案◥>
从来信中发现“两相当”问题

  提出议案,是全国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权利。今年,李杏玲准备提出自己研究许久的一项议案。
  2009年9月10日,广东省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两相当“工作。李杏玲在整理各地教师来信时发现,有教师家属反映”两相当“政策实施后,教师病故抚恤金远远达不到公务员水平。
  李杏玲随后核实了多个地区的情况,并前往人社局复印了权威政策文件。李杏玲发现,公务员病故后,一次性抚恤金发放标准为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倍加本人生前40个月的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此标准是按照2011年的文件执行。而教师病故后,一次性抚恤金是按照本人生前2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发放,这是按照2004年的标准执行。
  李杏玲认为,即使不算“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倍”这个巨大金额,公务员病故抚恤金就已是教师两倍了。“既然是工资福利‘两相当’,那么这巨大的差额为何会存在?执行不同的发放标准,怎么可能实现‘两相当’?”
  李杏玲觉得,类似福利只有纵向系统内部才知道,隐藏在角落里根本不易被发现。但是只要横向一对比,立刻一目了然。
  李杏玲认为,“两相当”在广东全面启动已四年,这个隐藏的不公平待遇应得到纠正,“近期将进一布完善想法,争取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力促‘两相当’政策名副其实。”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