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近日破获一起由境外间谍机关通过网络勾联策反境内人员,窃取中国军事秘密的案件,该案中广东12人、全国40多人被策反,引起媒体的关注和网友的热议。和该案涉案人一样,很多卷入间谍案的普通人都是军迷。近三十年来,军方也有多人被策反成间谍,其中不乏军方高官。5月6日的搜狐网制作专题,梳理了近年来被境外机构策反的一些案例。文章指出,屡屡得逞的案例背后暴露的是制度和意识的双重漏洞。在随后的网民跟帖评论中,有网友指出,无论内容、范围还是深度上,境外势力的策反远不止这些。 4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要求进一步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克制贪欲,抵制诱惑,不要心存侥幸。任何个人或组织胆敢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窃取国家秘密,国家安全机关将绝不手软,坚决打击。 国家安全如空气和水,和每人相关,须人人有心。 屌丝卖情报 月入3000元 根据央视的报道,在近日广东的这起泄露国家军事秘密的间谍案件中,3年来,案犯李某收集报送了将近两千条我国部队的动态信息,向境外间谍机关泄露机密级军事秘密13份、秘密级军事秘密10份。 嫌疑人李某,男,1973年出生,初中文化,四川达州市人。让人很难想象,这个看似相貌平平的普通人,竟是个生活中真实的窃密者。2000年,李某从家乡来到广东省一座海滨城市打工,做过保安、业务员,后来又与妻子开了家小食店,日子简单而平凡。 2011年5月一天,李某在QQ上收到了一个加他为好友的请求。而这个QQ号给他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某说:“当时的备注里面写的是女的,大概就是30多岁的样子。”从工作到生活,女网友表现得热情体贴,事事关心,渐渐成为李某的知心人。而一个月以后女网友突然告诉李某,自己其实是个男的,名字叫做“飞哥”,并用金钱进行诱惑,让李某偷偷向国家图书馆订购大量只有境内专业人员才能订购的军事类书刊。 “我想也是朋友之间互相帮忙的这样一个事情。”李某说。随后,“飞哥”通过QQ不断传来指示,以每月3000元的报酬要求李某拍摄当地军事基地的照片。随着拍摄范围不断扩大,李某的足迹遍布该市军事码头和舰艇、警备区等,获得的物质奖励也更加丰厚。 办案人员说:“境外间谍机关先试探性地让他帮忙做一些平常我们认为比较简单的事,后来指定了一个观察目标体,让他按照要求,三天观察一次。主要是观察我们军港、军舰的动态情况。” 连续不断地监控拍摄,大量军事照片通过他的手传输到境外。时间一长,李某也意识到,飞哥应该是专门收集军事情报的间谍,自己的工作也可能是违法的。但这种担忧并没有敌过金钱的诱惑,李某辞掉了原有的工作,甚至还搬了家,并开了家不起眼的小食店作为窃密的据点。 每天晚上,李某便躲在阁楼里通过网络将大量的国家秘密输送到境外。“我这边登录放上去,他在那边登录就可以看到。”李某说。 办案人员介绍说:“他提供的书刊大概有一百多份,就是我们内部的书刊杂志,涉及军事方面的,都是境外情报集团的任务。他在我们的港口、包括军用机场,收集报送了将近两千条我们部队的动态信息。连他老婆都不知道,他是在干这个违法的事情。”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境外间谍“飞哥”利用“网上书店”军事爱好者网站等渠道在广东省策反运用12人。在全国范围内,更有20多个省市40多名境内人员被“飞哥”策反运用。日前,李某因泄露军事秘密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根据我国《刑法》第四百三十二条,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规,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军事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网上被钓鱼掉网谍陷阱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间谍活动日趋活跃,采用的方式手段也日趋多样化,目的是套取政治、军事、经济以及企业的情报信息。而网络是重要阵地。 如何让网民上钩,普通人的基本需求成了最好的手段,谈感情、找工作是最常见的策反手段。在广东这起窃密案中,QQ上认识的“女网友”对作案人李某热情体贴,事事关心,成了他的“知心人”,取得信任后又变身“飞哥”抛出金钱诱惑,让他走上了泄露国家秘密的道路。 在2008年发生的一起类似案件中,一个刚丢掉了公司职员饭碗的34岁男子正是在上网找工作时被一个信息员的自由职业所吸引,联络之后对方径直要求他画出所在城市郊区的解放军导弹部队和阵地从网上直接发过来,很快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他满口应承下来照做,没过多久就被捕了。 据《环球时报》报道,2011年湖南湘潭曾发生一起性质较为严重的策反案,涉案人年仅16岁,但作案情节包括窃取政府文件和为境外间谍传递加密资料。最初,这名涉案的张姓高中生在网上结识了境外间谍,并根据其要求,先后组织多名同学进入教育局的教员办公室,窃取“红头文件”。之后,按对方指示,张某开始接收快递包裹,并对包裹内夹藏的存储卡内加密资料进行处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出去。从权威渠道获得的信息显示,这些资料是一名被境外机构策反的我重要单位人员出卖的涉密资料。 案发时,张某总计收取报酬合人民币2万余元,其行为已涉嫌犯罪。有关部门考虑到张某年龄较小,希望他能改过自新,所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他进行了从轻处理。 网上被“钓鱼”,误中情报人员的圈套,也是造成网民泄密的重要原因。 据一位曾从事过互联网情报搜集的工作人员介绍:境外间谍主要从官方、半官方以及民间的网站、论坛、聊天室公开发布的信息中搜集情报。为了引诱军迷更加“开放”,他们故意称对方不懂空军,在网友的愤然回应中,窃取具有更大价值的信息。 间谍的职能不局限于窃取情报,他们往往成为国家间甚至国家内部政治斗争的工具。制造谣言、蛊惑人心、煽动闹事也是他们的重要目的。有香港媒体爆料说,美国情报机构每年都要花上数千万美元资助一批中国人对中国网民进行思想渗透、策反,这些所谓的“网络汉奸”多是国内失意者以及无固定工作人士;他们出没于各大中文论坛、门户网站,定期领取美国人支付的薪金。他们的活动也有规律可循:每每在中美、中日发生矛盾冲突时,互联网论坛上造谣挑拨国家关系的言论就会悄然冒出,唯恐天下不乱。 出于政治目的境内外反华势力往往相互勾结,在中国互联网上大肆散播谣言蛊惑人心并窃取有价值的情报。2009年3月,国家有关部门揭露了一起美国官方机构与“藏独”组织联合针对中国的网络行动计划——“哲瓦在线”。“哲瓦在线”的任务很明确:利用互联网对中国网民进行煽动蛊惑,渗透策反,制造谣言引发动乱并搜集中国情报。 策反对象广军迷成重点 从屌丝到将军,都是他们的策反对象,所以,你也可能会成为他们的目标。 在广东破获的这起窃取军事秘密案中,被策反的作案人是南方某沿海城市的普通务工者,是名屌丝。这恰恰是境外间谍网络策反的特点。在境外情报机构眼里,那些被诱骗、被发展的国内网民不过是最廉价的、可以随用随弃的网上情报提供者而已,基数大,成本低,但却往往能收到“奇效”。 在以往的军事泄密案中,作案者或者是高级军官,或者是军工科研人员。 1995年至1996年“台海危机”爆发,大陆对台军演。据新华网报道,李登辉为了“安慰”岛内居民,炫耀说“大陆所发的导弹不是实弹,而是空包弹”。这一“空包弹”的言论,引起了大陆安全部门的高度警惕,由此顺藤摸瓜地揪出潜伏多年的解放军大校邵正宗和少将刘连昆。 刘连昆案发前为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策反刘连昆的是台湾“军情局”最重要的项目,代号“少康专案”,该方案曾被曾任台湾“军情局”局长的丁渝洲称为“军情局”的“镇山之宝”。通过一位“台商”间谍张志鹏,台“军情局”将邵正宗策反,随后又将刘连昆拉入该组织,向台湾提供了重要情报。 2003年,陈水扁为求连任,在高雄“扁友会”成立大会上“精确”地指出大陆沿海地区的导弹部署数量。大陆安全部门迅速行动,将“军情局”上校李运溥建立的间谍网连根拔起,另一名解放军少将刘广智也因涉案被捕。刘广智少将间谍案是刘连昆少将间谍案后,解放军涉案级别最高的台谍案。刘广智是在职少将,又是全国人大代表,因此在间谍案曝光后影响非常大。 刘广智历任兰州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空军指挥学院院长。据透露,与刘广智共同涉入台谍案的军官除空军指挥学院处长王某外,还有解放军高等学府的现役军官。消息透露,国安部门破获的这个间谍网主要是向台湾提供苏一27、苏一30等解放军主力战机的部署及训练,以及大陆防空系统等绝密情报。刘广智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以叛国罪判处死刑,注射药物处决。 近年来军迷网络泄密事件高发,军迷成为重点策反对象。 美国情报部门认为,现在很多极有价值的情报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美国军方研究中国军情的权威文件——《中国军事与安全态势发展报告》中,有相当一部分信息取自中国军迷们发布的网络信息。 有的军迷为了炫耀自己的军事“功底”,知无不言,有的军迷想通过“爆料”吸引人气,千方百计地搜索各种信息,甚至不辞辛苦进行现场勘查,拍摄一些“猛图”,无形中为海外情报机构提供了便利。 据知情人士透露,境外间谍组织多在互联网上寻找有军政背景的网民,一旦选定目标就通过各种方式策反,将其发展成自己的间谍。有退伍军人仅仅因为在聊天室说得多就被境外情报部门盯上,这些掉入境外网谍陷阱的网民自然逃脱不了法律制裁的命运。而此时他们的“上峰”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总结起来,排除无意识泄密的人不说,给策反做间谍的,或懵懂无知,或老谋深算,或给利诱,或被威逼,或为了宗教信仰、政治目的,或为了报复社会……先锋间谍小说家艾瑞克·安伯勒在《给某个间谍的墓志铭》中写道:“当我们提到间谍时,神经深处的敏感的空想组织就会受到刺激。”所以,也不排除有些人谍战片看多了,觉得做间谍就如007,或者像《碟中谍》里的阿汤哥,本土化一点,也应该像《潜伏》里的余则成,隐蔽、刺激、很酷,值得冒险。 □南方农村报综合报道 →广东间谍案案犯李某,外表敦厚,看起来就像老实人。 ↑原空军指挥学院院长刘广智。 更多的间谍还没有显出真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