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东莞农村卫生站今年起转型
涉1276所,多数选择私立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4年07月05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陈景收

  74岁的何润祥是第一批赤脚医生。他已申请将自己经营的卫生站转型为卫生所。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景收

  6月18日,东莞市卫生局正式下发《东莞市农村卫生站转型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从今年7月起至2015年底,全市1276家农村卫生站将逐步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个人(社会)办门诊部、个人诊所、乡村医生办的个人卫生所;原农村卫生站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满后,不再延续、换证。
  去年,东莞已在东城区、沙田镇、塘厦镇三区镇试点农村卫生站转型。目前,东城、塘厦已成功转型的卫生站分别为9家、11家,沙田尚无卫生站转型成功。
卫生站实为私人经营,以营利为目的
  我国的农村卫生站最早出现于1960年代。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农村中文化程度较高的人通过医疗卫生相关培训后,进入当时大队办的卫生站当赤脚医生,承担起农村保健、预防、卫生宣传和看病等公共卫生服务。
  “当时的卫生站都是集体、非营利性的。我们这些乡村医生,一开始是领工分;改革开放后,村集体就给我们发工资。直到1988年,村集体将卫生站交给我经营,自负盈亏。”沙田镇杨公洲村卫生站74岁的村医何润祥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村卫生站无法满足基层民众看病需求;同时,很多村医也有“自立门户”的诉求,农村卫生站便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2003年非典后,卫生站的数量大幅增长。”沙田镇卫生医疗室副主任梁少威说。不过,这些卫生站大多是以个人名义申请,法人代表和主要负责人都是村医本人。
  “这些后来设立的卫生站是私人的,属于个人诊所或卫生所,不应该称为卫生站。”东城区人民医院防保股副股长郑玉锋告诉记者。
  不管是集体的还是个人的,卫生站都已失去了公共卫生职能和非营利属性。“卫生站自负盈亏,实际上是营利性的。”郑玉峰告诉记者,在东莞,卫生站的公共卫生职能已经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取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经覆盖全市每个社区,卫生站不再承担公共卫生职能。”塘厦镇人口计生卫生局医疗卫生股副股长谢顺安告诉记者。
  从权属和职能来看,东莞市的卫生站早已名不副实,却按以前卫生站的模式配备人员、硬件设施,发展受到了限制。“卫生站的标准不清晰,村医设立卫生站比较随意,这给我们的监管带来了难度。”郑玉峰说,这些卫生站转型后,就应该按自己申请转型的卫生机构类型来配备人员、药品、设备等,“门诊、诊所、卫生所都有很清晰、严格的标准。卫生站转型时,还要改造升级,通过验收才能拿到新牌照。”
  此外,很多卫生站的牌照属于村集体,医疗设备等资产却属于经营者,这就造成了卫生站产权不清晰。“我们监管时,有时还得通过村委会,十分不便。”谢顺安说。
理清责任主体,提高违法成本,便于监管
  近几年来,虽然私人申请的卫生站牌照有所增加,但大多数牌照还是在村集体手中。东城区需转型的93家卫生站中,有73家是集体牌照;沙田镇需转型的37家中,有20家是集体牌照;塘厦镇需转型的33家中,有25家是集体牌照。但是,这些卫生站同样由个人经营,法人代表一般为村支书或村主任,负责人为卫生站的实际经营者。
  “这就造成了出现医疗纠纷追责难的问题。”郑玉峰说,出现医疗纠纷后,患者一般会先找法人,但是村干部认为他没经营卫生站,患者应该找经营者,“有些卫生站甚至有二次承包现象,更复杂。”
  沙田镇民田村卫生站村医高瑞祺,想起2013年民田门诊部被吊销牌照一事,至今还心有余悸。2010年,有个福建莆田的医生用民田村卫生站的牌照,开办了民田门诊部。“2012年前法人是我,2012年后是民田村主任。”60多岁的高瑞祺告诉记者,当时,村委会让他当法人,他不同意;后来,他还是服从村集体安排,当了法人,“2013年,这家门诊部就出事了。”
  “我们签了协议,出事由他负责。”民田村主任吴志雄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村委会跟莆田的医生签了协议,没受太大影响,但他还是认为,村支书或村主任挂卫生站法人有风险,卫生站应尽快转型。
  “我们没有从卫生站获益,但如果卫生站出事,我们却可能成为被告、要负责任,这不合理。”吴志雄说,现在卫生站转型是好事,不然,村集体的压力会很大。
  沙田镇西太隆工业区卫生站负责人梁力平告诉记者,他去年就开始申请转型,现在还没有获批,“村支书比我还着急,常常问我什么时候能批。”
  “这次转型,最重要的就是理清责任主体,谁办卫生机构谁就是法人,就要承担责任。这对监管有好处,提高了卫生机构负责人的违法成本,也是对广大民众负责。”梁少威告诉记者。
转型成本高,部分村医持观望态度
  “实际上,卫生站除了转型,还要升级。”郑玉锋说,“这就涉及转型成本问题,这是有些卫生站负责人转型意愿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他们看来,不转型也同样看病,换个名字还要多花很多钱,不值得。”
  据郑玉峰介绍,按照不同类型的卫生机构设置标准,卫生站的转型成本有所不同,“如果要转型成门诊部,最低要花50万元。”
  但是,如果转型为卫生所,成本则低很多。“大概5-10万元左右。如果卫生站本身条件较好,可能3万元就够了。”梁少威告诉记者。他举例称,像何润祥那样的卫生站,诊室、治疗室、药房已经隔开,各方面设施都比较完善,不用花多少钱就可以转为卫生所。
  东城区堑头社区卫生站医生陈玉兰,花了10万元将卫生站转型为卫生所。陈玉兰认为,这个钱花得值,“我现在39岁,还比较年轻。投点钱,搞得规范点,有利于卫生所的发展。”
  梁力平申请将西太隆工业区卫生站转行为诊所,他预计得花30万元左右。梁力平说,他是江西人,到东莞开诊所,更应该搞好服务,“不然,你一个外地人,人家怎么信你?”
  对卫生站负责人来说,转型不仅可以提高服务水平,也方便自己。“办事手续简便了。以前,卫生站办个事,或者搞年检,还得村委会盖章,比较繁琐。”梁少威说,“村两委换届后,你可能跟新支书、主任不熟,你找他们办事,他们还不乐意。”
私立卫生机构:多数卫生站转型的选择
  根据《东莞市农村卫生站转型工作实施方案》,农村卫生站可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部、个人诊所、乡村医生办的个人卫生所四种类型。记者采访发现,塘厦镇去年提交申请的26家卫生站,有19家想转型成门诊,仅3家想转成卫生所;在东城和沙田镇,大多数卫生站愿意转型成卫生所。
  “已经申请成功的11家卫生站,有3家转为门诊,5家转为诊所,3家转为卫生所。”谢安顺说,“我们这边乡村医生比较少,原来卫生站的医生大多想扩大经营。”
  郑玉峰介绍,目前东城区已经转型成功的9家卫生站中,7家转为卫生所,一家转为门诊部,一家转为诊所;目前申请转型的33家卫生站,有24家想转为卫生所。
  沙田镇37家需转型的卫生站,有31家想转成卫生所。“转型卫生所的门槛较低,乡村医生也可以申请。诊所要执业医师,且工作满5年才能申请;门诊则需要至少一位副主任医师。”郑玉峰告诉记者。
  在3个试点镇街,均没有卫生站愿意转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当于被政府“收编”了。“对于很多办卫生站的医生来说,他们宁愿自己做,那样比较自由。”郑玉峰说。
  而对于像何润祥、高瑞祺这样年纪较大的老村医来说,因为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如果卫生站转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那就意味着他们将无事可做。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