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评论/读者之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权力不依法,杨六斤事件难杜绝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4年07月05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黎明


  □黎明

  ◆新闻关注让苦娃变宠儿,心疼杨六斤的人,即便被舆论中伤一下也能忍,忍不下或有节制暗忍这种事的,除官员别无他人。官员见报道后立即派员调查,虽掌握报道失实的确凿证据却无怨言,原因很简单:那媒体是自己人,还比较强势,就算他们怀揣坏心眼故意找茬,都不可轻举妄动将关系搞僵。
  上月底,广西卫视公益节目《第一书记》报道孤儿杨六斤的悲惨境遇后,社会各界的爱心捐款迅速突破500万元。后有报道称,当地政府和杨的亲属为图巨额捐款而将其强行接回。当地政府回应,将杨六斤接回家是为了让其参加期末考试,不存在抢人行为(综合媒体近日报道)。
  杨六斤因媒体聚焦而“中彩”,媒体让他中彩的同时让一批人“中枪”。身世可怜的杨六斤令公众感到某些人可恨,他的监护人、母亲以及其他亲戚,本村邻居、村委会和当地政府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受伤。后来,首先报道杨六斤的媒体因“巨大成功”也中了枪。南都记者调查发现,杨六斤并非节目中那般孤苦无助:他每周五天住校,周五回家,当地农民也常吃他吃的野菜,他还享受低保等多种资助,“野菜充饥”系应电视台要求所拍。
  6月28日,有报道称,广西电视台承认:“记者想让大家同情,故造成失实。”对“为钱抢人”的说法,广西电视台和当地政府都回应了。不过,这实际上是“辟谣”。公众不把官方和孤儿的穷亲戚往好处想,这不难解释。毕竟,见钱眼开或患“红眼病”的人太多。环境逼人,买彩票中大奖也得严格保密。就此辟谣也容易,接杨六斤的人是和电视台记者一起去的,况且以前报道并未说定杨六斤是转学还是迁居。公众既知如此,也就了然。
  杨六斤撩动爱心、聚拢善款的原因何在?我遗憾的认定,直接、主要的原因还是新闻煽情,媒体夸大与歪曲事实。孤独无依、亲邻无情、社会无视,艰苦卓绝又能力强悍地“野外生存”,这样的杨六斤已是奇特到罕见的文学形象,不是生活中的人物了。报道内容与事实基本不符,说是“失实报道”算是客气。不失实则不煽情,不夸张则无轰动——假的因素第一,这是一条不实新闻的一时“成功”。
  其次,广西电视台《第一书记》栏目,经辛苦追求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具备一定的可打消受众“预置怀疑”的公信力。该媒体有一隐形的成功条件,即“趁虚而入”。媒体自办固定慈善节目,实有引导爱心方向、分配慈善资源之效,慈善资源与慈善权利客观上向媒体倾斜。搁置媒体此举是否合理不议,媒体得以在慈善领域获此成就,实乃正规、常设的专业主体机构之公信力、感召力流失殆尽使然。
  其三,中国社会一时“爱心闲暇”,已经有段时间少见可催人伤感、可激发人救助念想的事由了,煽情报道恰逢其时。这又是一个“虚位以待”或“有机可乘”的机会。不过,因对杨六斤的不妥报道,抢了“爱心闲暇”的先机,今后一段时间内,公众面对更困难的人和再强烈的求助呼吁,也不会踊跃贡献爱心了。广西《第一书记》栏目在受众中的威信,也因自伤而大打折扣。
  报道内容明显存在许多严重失实与蓄意回避之处,却没人说这是造谣。若一介平民如此作为,当地政府会怎样认定、处置?
  毫无悬念,当地政府会严肃定性、严厉追究:罔顾事实,蓄意捏造,还要求孩子配合吃草、摆拍,这伤害了照顾杨六斤的所有亲人与好心人,真是手法恶劣、社会影响极为恶劣……
  杨六斤需要救助,但不可据此说传播不实信息的媒体大节无亏。新闻当戏剧,记者成编导,媒体弃真实,该节目已大节丢尽。然而,最值得玩味的问题在这里:当地政府为什么不据实、据理公开澄清“杨六斤报道”,并反击歪曲事实的媒体?
  新闻关注让苦娃变宠儿,心疼杨六斤的人,即便被舆论中伤一下也能忍,忍不下或有节制暗忍这种事的,除官员别无他人。官员见报道后立即派员调查,虽掌握报道失实的确凿证据却无怨言,原因很简单:那媒体是自己人,还比较强势,就算他们怀揣坏心眼故意找茬,都不可轻举妄动将关系搞僵。
(作者系知名网友)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