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服务“三农”的实践探索中,广东农行不断创新经营思路和信贷模式,创新产品服务和体制机制,发挥专业、网点、网络和地缘优势,持续加大“三农”金融服务力度,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较好地发挥了“三农”金融主渠道作用,为全省农业生产、农村繁荣、农民致富提供金融支持,工作成效多次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创新经营思路◥> 构筑“大三农”发展新格局 广东农行把服务“三农”作为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广东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该行不断拓宽视野,创新思路,全力构筑“大三农”发展新格局,将“三农”金融服务从67个县(市)扩大到城乡涉农领域,树立全行“一盘棋”的理念,坚持全行办“三农”,借以提升对产业跨城乡转移、渠道跨城乡延伸、企业跨城乡经营、居民跨城乡流动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与此同时,该行确立“因地制宜、重点服务”的原则,坚持差异化发展理念,有针对性地制定了67个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工作方案,形成了独特的“一县一策”金融服务“三农”模式。 ↗创新信贷模式◥> 打造强农富农新平台 在广东省“四区、两带”农业开发战略背景下,广东农行积极顺应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趋势,突出重点领域,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和规模农业发展。近三年来,全行累放农业贷款650亿元,截至2013年末,该行对4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和33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均达80%。重点支持了河源温氏、湛江金岭等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产业升级和科技研发。 在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该行积极探索集中连片模式,以“让农民共享现代金融服务”为目标,依托发展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三农”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片区,面向产业链农户、订单农户、规模化农户、信用农户,推广“农行+龙头企业+农户”、“农行+批发市场+商户”等模式,大力发展产业链农户贷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积极支持农户致富奔康。近年来,该行累计投放农户贷款176亿元,支持13万户农户发展生产。 ↗创新产品服务◥> 开辟普惠金融新渠道 为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广东农行注重产品创新,从广东县域特点出发,创新开发了以林权抵押贷、小水电贷、蔗糖动产质押贷、农村城镇化贷等为代表的农村产业融资产品,以及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公司+农户”贷、“市场+商户”贷、个人渔船抵押贷等农户信贷特色产品,较好地满足了不同“三农”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广东农行注重渠道创新,延伸服务触角,面向乡村地区大力推进金融服务“惠农通”工程,以“惠农卡+电子渠道”为基本模式,以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重要结合点,在农家店、供销社、农资连锁店、饲料批发店、农副产品批发店以及村级新农保服务站、新农合定点医疗服务站等区域布放电子机具、设立服务点,致力于为广大农民提供足不出村、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据了解,2013年该行在全省县域农村地区共布放电子机具4.5万台,“金穗惠农通”工程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为86%;设立“金穗惠农通”工程服务点9016个,服务点数量居全省各涉农金融机构首位。 ↗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三农”管理新模式 为解决“三农”客户分散与大型银行服务集中化的矛盾,广东农行积极构建三农事业部管理架构,在省行和16家涉农二级分行均设立“三农”金融分部管理委员会,积极搭建涵盖省市分行两级的“两部六中心”事业部管理架构,统筹推进各辖区“三农”金融服务。 为进一步凸显事业部的机制优势,更有效地保障“三农”业务政策资源,该行在资本管理、信贷管理、会计核算、风险拨备与核销、资金管理、考评激励约束等六个方面落实“单独运行”机制,单独倾斜配置“三农”人民币贷款增量和涉农贷款增量计划,单独核定“三农”金融事业部经济资本限额,单独配置工资、费用、固定资产、用工等经营资源,确保各项政策资源全面落实到县域。同时,该行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对试点县域支行的业务授权管理,实施差异化授权,将部分业务审批权下放至试点县域支行,有效缩短流程,提高效率,进一步激发县域支行经营活力,更好地为广东社会经济服务。 □撰文:王淼怡 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