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版:健康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椎板间入路术巧治腰椎间盘突出
广州华侨医院骨科中心这一新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的优势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4年07月22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朱斌 张灿城


  □南方农村报记者 朱斌
 通讯员 张灿城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影响人体运动功能的退行性疾病,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是目前最微创的直视下腰椎间盘摘除技术。2013年,广州华侨医院脊柱微创团队就已经开展了该项技术。近日,该院专家团队在副院长、骨科学科带头人查振刚教授的带领下又取得了新的突破,采用椎板间入路用脊柱内窥镜下髓核摘除的手术方式成功治愈了一名来自增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者术后症状完全消失,四天就康复出院。
病位特殊手术难
  聂先生来自增城,由于工作原因,落下腰椎盘突出的毛病,常年腰痛。近段时间以来,聂先生腰痛症状加剧,同时出现左下肢疼痛难忍,活动后腰腿痛加重,卧床休息后也无法缓解,给聂先生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近日,聂先生慕名来到广州华侨医院骨科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给予牵引、脱水、消炎等保守治疗措施后,聂先生腰腿痛症状无明显好转。医院专家与聂先生沟通后,决定采取手术治疗。
  查振刚教授介绍,聂先生的腰椎X片、CT及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其腰椎间盘突出节段是在第5腰椎和骶椎间的椎间盘,由于髂嵴、腰椎横突及小关节突的阻挡等解剖原因,如果采用椎间孔入路手术方式,会给穿刺和手术过程带来困难,增加患者的痛苦,“就好比在墙壁上钻孔,遇到了坚硬的阻碍物,钻头便无从下手。”
新入路摘除髓核
  针对聂先生的情况,广州华侨医院脊柱微创团队举行会诊,探讨新的手术入路方式。查振刚教授说,经过对患者病情的详细分析,决定改变手术入路,采用椎板间入路在脊柱内窥镜下髓核摘除的手术方式为聂先生手术,这样既可以避开椎间孔入路带来的困难,又能保持微创的特点。
  查振刚教授表示,按照预定手术方案,在患者椎板间隙标记部位做了仅为8毫米的手术皮肤切口,成功穿刺到达椎管,显露了被突出椎间盘压迫的左侧骶1神经和第5腰椎和骶椎椎间盘。在确保工作套管保护好神经结构后,安全切除了突出的腰椎间盘髓核组织,探查神经根已经完全不再受压,手术顺利完成。整个手术过程几乎无出血。
  术后,回到病房的聂先生就表示左下肢疼痛不适的症状已经完全消失。术后第二天,聂先生已经能佩戴腰围下地行走,术后第四天即顺利出院。
新术式适用更广
  查振刚教授介绍,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发明后,经皮内窥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作为经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中的重要组成在德国最先报道,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高髂嵴和第5腰椎横突肥大、经椎间孔穿刺入路特别困难的患者,该技术近一两年才引入我国并开展。
  “由于技术复杂,手术风险高,学习难度高,目前国内能够熟练掌握和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和医生并不多。”查振刚教授说,椎板间隙入路是在椎间盘镜技术及椎间孔镜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并加以改良而形成的,通过直接从后路穿过黄韧带到达椎管内,在内窥镜可视下到达靶点,使用射频电极配合手术,更能达到修复破损纤维环的目的。由于直接从后路达到靶点相对椎间孔入路距离更短,穿刺时更容易到操作区域,故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更小、减压充分的优势,适合多种突出类型。
■专家简介
  查振刚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骨科主任(兼关节外科主任)、骨科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人工器官及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暨南大学骨科疾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关节外科学组全国委员,中国髋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骨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骨科医师协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关节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从医30载,是国内最早开展膝关节镜微创治疗关节疾病的专家之一,在骨关节疾病的诊治、人工关节置换等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开展同期双侧人工髋或膝关节置换术,严重畸形关节重建术,复杂畸形的髋膝关节置换术、人工肩、肘关节置换术等,其中在广东省内最先开展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人工关节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优良的临床疗效。
  承担国家863科技计划、国际合作基金及省市级科研项目18项,主持国家级继续再教育项目3项,主持《骨性关节炎病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200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1篇)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