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企业要排放二氧化碳可“炒碳”可“造林” |
广东省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允许投资机构和个人参与“炒碳”
|
|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4年12月11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
作者:陈景收
|
|
今年6月5日,广东碳市场正式启动个人碳交易。当天共有5名个人投资者成功买入195吨碳配额,总成交金额12709.4万元。小图为成功完成首笔交易的两位买家握手庆贺。 □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摄 |
|
|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景收
开盘价27.8元,收盘价29.8元,涨跌幅7.19%。这组数据是股市行情?非也。这是12月10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下称“广碳所”)公布的最新行情信息。从今年开始,社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可以在广碳所开户,像炒股一样“炒碳”了。 什么是“碳交易”? 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是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的,这已成为共识。为了实现碳排放效益最大化,政府通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向企业发放碳排放权配额规定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额度,要求企业减排;企业超排需到市场上购买相应配额,企业节省下来的配额也可以到市场上出售,对超出配额的排放给予重罚,由此促成了减排成本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这就是“碳交易”的由来,其最早缘起于1997年1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日本东京通过的《京都议定书》。 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包括广东省在内的7个省市作为全国首批碳交易试点,探索碳交易模式。试点省市政府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该省市全年碳排放总量,并将指标分配给一些控排企业。 与其他6个试点省市不同,广东省在发放配额时,率先采用了有偿配额和无偿配额相结合的发放方式。也就是说,控排企业可以无偿获得大部分的配额,其余部分可通过竞价拍卖获得。 2013年度,广东省发改委共组织了5次有偿竞价发放,共有200多家控排企业购买了1112万吨配额,成交额6.67亿元。“有偿配额符合中央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精神,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减排意识。”广东省发改委气候处处长洪建武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我们正在研究利用有偿配额收入设立低碳发展基金,用于推动控排企业交易履约,支持企业节能减碳项目建设。” 碳排放额度变身“股票” 按照一般的理解,“碳交易”仅存在于各控排企业之间。但今年,广东省发改委发布新规,符合条件的社会投资机构和个人都参与到碳交易中,可以像炒股票一样,在广东碳交易市场上进行“炒碳”。 “炒碳”又是怎么回事呢? 9月26日,广碳所举行了2014年度首次有偿配额竞价发放。这次竞拍,有25家控排企业、2家新建项目单位、6家投资机构参加。结果,6家投资机构拍下了46%的发放总量。既然是投资机构,其本身自然没有减排任务,那么,他们拍下这些发放总量干什么呢?当然是投资呀。首先,如果有哪家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指标不够用了,面临政府罚款、不得申请财政补贴等惩罚时,这些投资机构可以将手中的碳排放额度卖给这些企业,就有获利的可能;其外,投资机构也可以根据碳市场行情的变动,就像炒股一样,随时增持或减持手中的碳排放额度,获取利益。 对于控排企业来说,进行碳交易首先是为了履约。在履约当天,控排企业需通过配额系统向省发改委提交与其当年度碳排放总量相当的配额量,由省发改委统一进行注销。这个过程就好比,银行根据客户信用卡消费额度,自动从其绑定的银行储蓄卡中扣除相应的金额。因此,企业就应该保证在履约当天配额系统有足够的额度。如果,企业配额系统中的配额量不够,就要提前到碳市场去购买,价格由市场上的配额需求量与供给量决定。 除了履约的刚性需求之外,控排企业也可以像炒股一样交易碳排放额度。“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上碳的价格变动买进或者卖出碳配额,从中赚取差价。”参与广东省碳交易制度设计的中山大学教授余志告诉记者,与纯粹炒股不同的是,控排企业必须保证履约当天,有足够的配额量。“这也是在引导企业将碳排放额看成是一种资产,而不仅仅是一种束缚,企业完全可能通过‘炒碳’获利。” 对于个人和社会投资机构来说,“炒碳”就简单很多,更加接近于炒股,只需要根据市场行情,决定将碳排放额度卖出去还是继续持有。不过,对于社会投资机构和个人进入碳交易市场,政府有详细的条件限制。 不管是企业、投资机构还是个人,所有碳交易行为都在广碳所的交易系统进行,该系统与广东省发改委的配额登记系统连接,每发生一笔交易,登记系统就会对相应的资金和额度进行转移登记。“我觉得,未来‘炒碳’会是挺不错的投资选择。”余志说。 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资料,目前,已有机构投资者19家(其中境外机构2家),个人投资者45人在交易所开户并参与交易。 “碳汇林”或成农民增收途径 除了直接到碳市场去“买碳”之外,控排企业还可以到山区去购买“碳汇林”来满足自身生产所需的碳排放量,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买碳”,或称为“买空气”。 众所周知,树木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就是“碳汇林”。控排企业花钱到山区购买或营造“碳汇林”,以此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量。 2008年5月,河源市龙川“碳汇”造林项目启动。该项目的“买碳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花150万元资金,在两处总计3000亩的山地上种植常见优良树种。20年后,这“碳汇林”将累计吸收二氧化碳73350吨。有关工作人员曾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社会资本造林的好处很多,不仅造林质量提高,工人工资也增加了。“‘碳汇林’每亩人工成本150元,普通的也就120元。”此外,“碳汇林”的林木权属归村集体,成材后,村民将从中获取更多经济收益(详细报道请见南方农村报2011年1月1日报道《企业出资买碳 农民坐获青山》)。 根据《广东省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规划(2012-2015年)》,广东规划建设重点碳汇工程造林面积1489万亩。至2012年底,全省已完成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造林面积350万亩,2013年新增碳汇造林面积361.95万公顷。由于“碳汇林”的种植管理成本均由“买碳方”承担,因此其收益也远高于传统林业生产,有望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