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随迁子女入学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拦路虎”,部分农民工因此想返乡,但一些随迁子女却想留下
“妈妈,我想在广州读书”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4年12月20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樊静东

  对在广州的农民工来说,子女进不了公办小学,进民办小学也不错。    □樊静东 摄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伟正
 见习记者 樊静东

  广州,对于来自湖南的农民工陈宝国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7年的广州生活,让陈宝国视广州为第二故乡,他也一心扎根于此。但小孩的读书问题却像筑在陈宝国与广州之间的一堵高墙,让他觉得广州如此的陌生、遥远。尽管孩子成绩很好,但陈宝国想敲开广州公立学校的大门,却困难重重,这不断地侵蚀着他想成为广州市民的信心和动力。在广州,像陈宝国这样拼搏多年、一心想成为广州市民的农民工不在少数,但小孩读书问题却让他们难以遂愿。
借读看成绩和缴费
  与陈宝国一样,来自湖北黄冈的李翠萍夫妇也在广州打拼了多年。为了不和孩子分开,2011年,李翠萍把在家里上三年级的女儿和刚满一岁的儿子带到广州。
  为了让女儿在广州就学,李翠萍费尽了心思。一开始,李翠萍希望女儿能够进入公立小学,接受正规的城里学校的教育。可向身边人打听后,李翠萍的心凉了一大截。李翠萍说,朋友告诉他,要想进公立小学,至少要一次性缴纳上万元借读费,而且有钱也不一定进得去,因为公立学校学位十分紧张。原本生活就不富裕,上万元的借读费完全超出了李翠萍家庭的承受能力。“身边的人都劝我,别想了,没可能的。”李翠萍说,后来,她只好将女儿送入海珠区一所民办打工子弟小学——信孚康乐小学就读。
  三年过去了,女儿马上要升初中,李翠萍又担忧起来。“‘妈妈,我想在广州读书。’”李翠萍说,她圈子的人大多会让孩子上完六年级后回老家,他们担心在广州念完初中后读不了高中。可是,她女儿一直想在广州读书,不想回老家。“我现在很纠结,不知道该怎么办。”
  来自潮汕的蓝先生在广州做了10多年生意,尽管收入较好,但因为没有广州户口,他的小孩在康乐小学毕业后,只能以“借读生”身份进入海珠区的公办初中读书。蓝先生告诉记者,公立学校给外地生的名额很少,大家都想进;为了让孩子“借读”,他缴了几万元“借读费”。
  11月25日,信孚康乐小学校长吕东坡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打工子弟小学的毕业生想进入公立初中很难。去年,康乐小学280名学生毕业,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仅15人,而且基本都是通过缴纳“借读费”入学的。近三年来,康乐小学进入公立初中的学生不超过60人,大部分是“借读生”。吕东坡告诉记者,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好,成绩不好的很难被录取。
  记者以家长名义电话咨询了广州市部分初中:海珠区某学校每年招收2000多名新生,其中150名为非广州户籍,选拔主要是通过面谈进行。如果被录取,每个学生要一次性缴纳4万元“借读费”。广州市天河区一中学负责人表示,对于非广州户籍学生,他们更看重其学习成绩。
积分入学学位难求
  农民工入城,不但要有工作机会、拥有住所,而且无不期望享有城市居民的权利、享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市民化。市民化是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表征。然而,小孩读书难问题却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一条“拦路虎”。大量进城农民工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时,却被排除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外。近年来,各个城市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以普惠更多的居民。陈宝国、李翠萍一直关注着这些改革,尤其是广州的。
  这年来,广州在外来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2010年开始,广州市黄埔、番禺、白云、萝岗、花都、海珠六区陆续实施“积分入学”政策,给辖区外来工随迁子女提供公办学位,符合条件者可享受地段生待遇。
  海珠区教育局相关负责表示,海珠区2012年实施“积分入学”,第一年放出的学位数超过了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数。类似的情况在番禺区也出现过。11月28日,番禺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曾伟杰告诉记者,作为广州第一个实施“积分入学”政策的区域,一开始由于家长不了解政策,番禺出现了学位放空的情况。2010年至今,番禺已累计安排5000多个公办学校学位给外来工子女。“符合条件的学生越来越多,目前学位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曾伟杰说。
  今年,来自广西农村的颜女士通过“积分入学”让孩子进入了番禺区公办初中沙田中学就读。大专毕业的颜女士来广州已经二十多年,目前在一家外资公司从事人事工作。颜女士坦言,能拿到学位,她很高兴。拿到学位后,很多家长找她咨询。“很多家长没这个意识,比如说办理居住证,这是免费的,还可以积分,他们就是不知道。”颜女士说。
  曾伟杰告诉记者,由于义务教育经费是划拨到学生户籍所在地的、国家对流入地没有经费补助,进入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费用只能由流入地承担,这给当地财政增加了压力。考虑到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番禺区放开的名额有限,但每年都在增加,“我们希望更多的外来工子女能在番禺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读公办高中难上难
  小孩升初中,又是一件烦心事。很多家长让孩子上完小学后回老家,主要是考虑小孩难在广州参加中考,即使考上了也要缴纳一笔数目不小的“借读费”。
  11月27日,广州南沙区博海学校校长刘书勇告诉记者,博海学校是民办学校,每年的初中毕业生中能进入公办学校读高中的不到5%。刘书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公办高中给非广州户籍学生的学位很少,学生竞争激烈,“外地学生通常要高出本地学生几十分,才能拿到学位。”
  不限户籍的民办高中除了要求外来工子女分数更高,还收取较为昂贵的学费。记者电话咨询了天河区两所民办高中思源学校和华美英语实验学校,这两所学校每学期的收费在三万元左右。“民办高中每学期学费至少上万元,像这样的收费,很多家长都承担不起。”刘书勇校长透露,因收费较高,学校初三的学生流失近一半。
  2014年前,普通公办高中一般采取招收“择校生”的方式招收非广州户籍学生。记者以家长身份咨询了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相关负责人,他说该校招收外地学生数量很少,而且报考该校的外地生平均分要比本地生高出50分左右。

  2013年,广州市出台《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市参加升学考试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从2014年开始,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可以进行异地中考,公费入读公办高中。《方案》明确,从2014年开始,公办普通高中停止招收择校生,公办普通高中招收非政策性照顾借读生不超过学校所在批次招生计划的8%(或10%)。
  《方案》出台前,学生只要具有广州市三年完整的初中学籍、达到学校中考录取分数线就会被录取为择校生。而《方案》规定,从2016年开始,入读公办高中的随迁子女必须满足“四个三”条件,即父亲或母亲在广州市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并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下同)持有《广东省居住证》,父亲或母亲按国家规定在广州市参加社会保险累计三年以上,随迁子女在广州市具有初中阶段三年完整学籍。
  《方案》出台一年后,广州市招考网公布了公办高中录取非广州市户籍学生的情况:55所区属公办普通高中的第一批招生中,有49所学校的借读生录取分数线高于户籍生。其中,分差超过80分的30所,超过100分的19所;分差最大的达到168分。
  广州市某中学今年招收832人,其中来穗人员随迁子女66人。记者电话咨询了解到,由于8%的比例限制,该校招收随迁子女的比例有所下降,之前学校会招收12%左右的外地学生。对此,有官员解释,8%是根据广州市公办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确定的。

  积分入学、异地中考等政策,铲除了外来工融入广州的一些制度障碍。但在广州读完高中怎么办?这是非广州户籍农民工担心的另一问题。异地高考政策出台前,很多家长担忧,孩子即使能在广州读完高中,也要回家参加高考。颜女士表示,如果她孩子没法参加高考,她还是会离开广州,“一切以女儿的学业为主。”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异地高考政策出台前,外来工子女一般是读完高一后回老家继续读高中。而广州市南沙区一所中学则明确表示,不接受非广州户籍学生。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国家每一个大政方针都影响着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包括这些努力成为市民的外来工。在《广东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实施办法(试行)》中,记者看到,从2016年开始,经县(市、区)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认定的在在广东省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按照国家规定在广东省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中考并在父母就业所在城市具有高中阶段3年完整学籍的可在广东省参加高考,与广东省户籍考生同等录取。而对于不符合以上条件的随迁子女,自2014年起,经户籍所在地省级招生办同意,可在广东省借考,但须回到户籍所在省(区、市)参加录取。
  积分入学、异地中考以及如今的异地高考,短短数年,多项政策的出台,让陈宝国等外来工觉得广州越发亲切。虽然离扎根广州的梦想还有不少的路要走,但陈宝国告诉记者,“国家已在改革,自己没理由不努力打拼的。”
(文中陈宝国、李翠萍为化名)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