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嘉应茗茶传承千年 世界寿乡扬名万里
广东梅州“嘉应茗茶”“传寿”广州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5年05月28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嘉应茗茶”的由来
  为整合资源全力打造梅州茶叶的区域品牌,2012年2月28日,梅州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报告提出要打造“嘉应茗茶”,将其培育成为具有梅州特色的知名品牌,使之像西湖龙井代表浙江,铁观音代表福建一样,成为代表梅州的名茶。
  嘉应是梅州的古称,传说是由于当地盛产“嘉应子”,又说梅州古城东门外濠池上有一座宋朝时建的嘉应桥,当总督鄂尔泰奏升程乡县为直隶州时,钦定为“嘉应州”。茗茶,茗即有茶之意。中华词汇中,如细腻,细即是腻,腻即是细;清澈,清即是澈,澈即是清。茗茶,茗即是茶,茶即是茗。故称“嘉应茗茶”。
  广东梅州千年茶乡
  广东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汇处,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全域近1.6万平方公里,平坦农用地近250万亩,山地1800万亩,域内光、温、水、气、土壤等农业生产条件优良,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区最佳农业生产区域之一。全市每年可稳产120万吨粮食、130万吨果品、1.38万吨茶叶,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农副产品重要产供区。
  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梅州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全市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140多座,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是广东省著名的茶叶生产基地。
  梅州客家茶文化底蕴深厚,种茶饮茶习惯传承千年。保留着唐宋时期中原饮茶特征的客家擂茶成为中华茶文化的活化石。勤劳善良的客家人自发建起的客家茶亭,供路人遮风避雨、乘凉歇息。还有大量客家茶歌茶舞、茶诗茶联等以不同的形式发展和传承下来,形成客家特有的茶文化。
  近年来,在中央和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支持下,梅州茶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梅州全市茶园总面积18.11万亩,约占广东全省茶园面积的30%,产量1.38万吨。为形成地方特色和提升市场竞争力,梅州市提出“打造绿茶之都”的产业定位,逐渐恢复和创新客家绿茶。同时鼓励茶企根据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开展其他茶类的生产。
传统产业发展瓶颈
  梅州市4000余家涉农经营主体,存在数量少、经营散的现状。9成以上是家庭作坊,在生产经营中思路受限、人才紧缺、管理乏力等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品牌设计、市场营销、自媒体宣传等“内功”不足。
  另外,梅州市茶叶产业整体上仍停留在产品营销阶段,品牌意识普遍薄弱,再加上梅州茶叶企业在品牌塑造、营销与推广等方面投入不足,出现众企业各自为战、产业品牌“混战江湖”的局面。
  就茶叶销售而言,以近地销售为主,局限于熟人市场、本地市场,而部分本地市场又被外来茶类侵占,茶叶销售受到制约,外源市场急需拓展。外部销售上,主要依赖外地梅州乡贤返乡消费,“蚂蚁搬家”式地对外输出农副产品,作用甚微。
  总而言之,如何整合资源、塑造统一的梅州茶叶强势品牌,拓宽市场销路,成为梅州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历史机遇顺势而为
  发挥梅州“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把茶叶基地建设、加工过程、茶叶品尝、茶叶选购与旅游有机结合,打造茶文化旅游精品,形成“以茶促游,以旅促茶”的双赢局面。加之梅州的长寿和富硒优势,全国少有,这为梅州打造绿色高端的长寿富硒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为突破瓶颈,破解市场与品牌困境,在梅州市政府主导下,梅州市农业局主动作为,整合市内茶叶产业资源,选取区域品牌为入手点,制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统一打造“嘉应茗茶”区域品牌。具体而言,梅州市农业局从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三方面入手,推动梅州市茶叶产业转型升级。
  借助梅州市农业局遴选全市农业经营主体、组建12个市级行业协会之机,推进梅州市茶叶协会进行换届。成立至今,协会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逐渐提升,目前已拥有会员单位50家、个人会员90多人。市农业部门以协会为抓手,多次组织会员单位外出参观学习、培训、参加各地茶博会等,并通过组建嘉应茗茶微信群等方式,有效促进协会内部交流,梅州市茶叶企业得以抱团发展。在此影响下,梅州茶叶企业不断增多,龙头带动作用逐渐明显,“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得以推广,有效推动了茶叶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以质量为保障,标准化进程加快。市农业部门以质为本,一方面多次举办茶叶质量评比活动和技术培训班,评选出嘉应茗茶十大优质茶,并先后举办两期茶叶新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了一批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了茶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目前,全市拥有高级评茶员148人、评茶技师4人、高级评茶技师2人;茶艺师40人、茶艺技师1人。另一方面,梅州市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企业及基地不断增多。据统计,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茶叶企业20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茶叶企业2家,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的茶叶企业18家。与此同时,通过兴建标准厂房,引进现代加工设备,实现茶叶标准化生产,目前获得QS认证的企业24家。
  以品牌为战略,“嘉应茗茶”打出名堂。梅州市农科所于2013年4月成功注册了嘉应茗茶系列商标,包括“嘉应茗”、“嘉应”、“嘉应名”、“嘉应绿”、“嘉应红”和“嘉应乌龙”等6个商标,同时出台了《嘉应茗茶系列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在此带动下,梅州市茶叶名牌产品不断增多。目前,全市省名牌农产品有70个,其中茶叶类达23个,占总数的1/3。在2014年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活动中,石正云雾牌绿茶等2个产品荣获“广东名茶”称号。
  梅州市以“世界客都·长寿硒谷”为品牌发展定位,专门成立富硒产品开发平台,“嘉应茗茶”业已发展为“梅州三宝”之一,成为代表梅州富硒产品的标签。
科学定位
倾力打造“广东绿茶之都”

  “客家炒绿”是客家茶叶的传统特色,新鲜采摘的鲜叶嫩梢经过“摊青-杀青-揉捻-炒干”等一整套传统而又科学的工序,制成的炒青绿茶青汤绿叶,高火甜韵,滋味醇厚,爽口回甘,具有独特的炒米香,具有明显的客家地方特色,在广东省众多的名优绿茶中独树一帜,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为挖掘地方特色,提升市场竞争力,2013年梅州市提出了打造“广东绿茶之都”的产业发展定位,重点发展优质嘉应绿茶,力争打造广东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生产出中国最高端的绿茶。“客家炒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传承,尽显世界客都本色,也为梅州打造“广东绿茶之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为满足市场需求,在茶叶种类上,相继开发红茶、白茶、黄茶;在茶叶外形上,不断研发螺形茶、针形茶、紧压茶,形成了当前以绿茶为主导,乌龙茶稳步增长,多种茶类共同发展的崭新局面。

嘉应茗茶系列商标的使用条件
  第一条 使用嘉应茗茶系列商标的产品生产地域范围为广东省梅州市区域内,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坐标为北纬23°23′~24°56′,东经115°18′~116°56′之间;气候类型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
  第二条 申请使用单位(简称企业,下同)须有独立法人资格、银行信誉度为A级,有固定的场所、正式批量生产三年以上。
  第三条 申请使用嘉应茗茶系列商标的企业须执行国家制定茶叶质量标准,且通过QS认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之一,并提供其最近三年产品质量检测合格报告。
  第四条 申请嘉应茗茶系列商标种类包括绿茶类、红茶类、乌龙茶类三大原茶,其他类型根据实际情况,经申请批准也可使用。
  第五条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并有效运行,近三年未出现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和商品索赔事件,产品质量感官审评必须达到同类产品优质标准(参照地方茶叶综合标准)。
  第六条 企业产品向社会实行质量承诺,消费者满意度高。
  第七条 同时符合上述使用条件的产品经营者,可申请使用嘉应茗茶系列商标。
  首批授权使用“嘉应茗茶”商标企业名单

  广东飞天马实业有限公司
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茗丰茶业有限公司
广东龙岗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丰顺丰联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梅州市凤山茶业有限公司
梅州市国兴茶业有限公司
丰顺县八乡山鸿图发展有限公司
梅县华银茶业有限公司
梅州市均保实业有限公司
梅州市客茶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
广东万斛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平远源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梅州市雨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嘉应茗茶品牌推介会(广州)主办方——
广东飞天马实业有限公司简介
  广东飞天马实业有限公司位于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的梅州市大埔县,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连锁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业企业,于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企业。
  2015春季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唯一指定绿茶独家冠名资格获得者——
广东龙岗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自有茶园基地8000多亩。产自千米高山,采自百年茶树,马山银针有机茶荣获2015春季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唯一指定绿茶称号。
  □本版撰文:
黄海英 黄秀鑫 伍卫才 曾浩 刘菲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