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版:热点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她已届耄耋之年又是“三无”背景,却令中国人无比自豪
屠呦呦为什么能获诺贝尔奖?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5年10月08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有着“三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背景。为什么她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殊荣?
攻克寄生虫病,拯救数百万人
  屠呦呦的贡献在于,从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疗法,这种药物表现出让患者群体明显降低死亡率的特点,贡献巨大。屠呦呦的贡献在于她在青蒿素方面的原创性研究。
  上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动员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
  当时,青蒿素的提取仍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此前,中美两国的抗疟研究已经经历多次失败。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组织了全国7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后来,我想到可能在加热的过程中,破坏了青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用乙醚提取。那时药厂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试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试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屠呦呦说。
诺奖非常注重原创性
  学历并不出众,也没有留洋经历。为何是屠呦呦获得诺奖?同行怎么看?
  “我很高兴、很兴奋,有几个方面非常重要”,军事医学与药物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冀胜告诉记者,这是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诺奖,另外也是以中药为基础的科学研究获得的一个诺贝尔奖,这说明中医中药研究的重要性,也说明科学研究确实需要非常重视原创性。
  “青蒿素是一个大协作的成果,包括中药、化学、药理甚至临床医学,一大批的工作,但是原创性最强的可能是屠呦呦做的工作。”陈冀胜指出,屠呦呦是从中药的标本里几百种抗疟疾的中药选择出来的,最后确实在青蒿里面用她的方法得到了粗结晶,所以这个工作具有原创性,“这个工作从事的人虽然很多,后面工作的大批人也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我想她的独创性非常好,所以这可能是她获得诺贝尔奖很重要的原因。
  “青蒿素的成果是70年代的,经过几十年如今终于得到国际上的承认。诺贝尔奖一般都是经过几十年的考验才认可的,所以这是我们青蒿素作为中国的一个创新成果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这是非常重要的。”陈冀胜说。
  “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但是获奖也证明我们的中医药宝库非常丰富,但并不是借来拿来就能用。像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
  □南方农村报综合央视新闻、中国科技报、新京报等报道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