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全家开支依赖猪场,散户转型急需援手 |
化州年出栏生猪200万头,帮助养户提高环保意识与手段,挑战与机遇并存
|
|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6年10月15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
作者:何敏辉
|
|
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访阳江、茂名等地,了解养殖情况。 |
|
|
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何敏辉
养猪是茂名化州市的一张名片。资料显示,化州市曾连续五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获得奖励资金累计4000万元。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化州被评为“广东省生猪生产先进县(市)”,获得省委省政府奖励400万元。然而,在今年行情大好的形势下,由于环保等因素,当地的生猪出栏量却较2013年下降约30%,散养户减少了20%-30%;目前化州生猪存栏量约为130万头,年出栏量约为200万头;能繁母猪数也从2015年的28.3万头下降到27.8万头。 现状:散户居多,总养殖量下降 最开始的时候,养猪只是化州当地农民的副业,农民只是在耕种之余养个几十至100头不等的肉猪,后来农民慢慢弃耕转为专门养猪,但由于养殖技术、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人都只能小规模养殖。因为这个历史原因,化州地区生猪养殖以散养户为主。化州市畜牧局局长李俊祺表示,化州市散养户户数占全市养殖户的70%,但散养户养殖量却只占到全市的28%。 由于2013-2014年持续亏本,许多散户资金链断裂,不少散户因此退出了行业,相较2013年初散户减少了20%-30%。今年,虽然猪价持续走高,但猪苗价格亦水涨船高,李俊祺表示,猪价高的那段时期猪苗价格基本维持在900多元/头,高峰时甚至达到1000多元/头,一些散养户对猪价信心不足而不敢买入猪苗,在肉猪大量出栏之后非自繁自养的猪场未能及时补栏,因此养殖量有所下降。此外,猪场环保拆迁也是养殖量下降的一大原因。 散户的退出,意味着集约化养殖时代的到来。由于规模猪场资金相对雄厚,抗风险能力较强,环保设施配套也能跟上。因此,规模化养殖将是当地一个发展趋势;大量散户退出并不意味着当地生猪养殖业遭受重创,而是产业调整的一个过渡时期。李俊祺也表示,目前化州地区生猪养殖业仍旧处于健康发展的阶段。 窘境:环保、资金亟待解决 化州地区环保压力较大。化州由于养殖量大,大而散,且一直以来养户环保观念薄弱,造成当地环境不堪重负,并且对周边民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近年来,国家对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加上社会反映强烈,如果环保问题得不到解决,对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甚至关乎到养殖户生存的问题。 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依照茂名市政府2013年9月发布的《茂名市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设立禁养区,对禁养区内猪场进行拆迁。李俊祺表示,化州地区从2014年开始对猪场进行拆迁。去年以来,禁养区内拆迁率最高的地区已达到75%,最低也有40%。 然而,拆迁执法队伍人员不足,且环保监测设备落后等问题也制约着拆迁的进程,资金更是一大短板。珠三角猪场拆迁之所以顺利,很大一个原因是资金配套充足,拆迁补贴到位。据悉,目前上级政府已经拨给化州市小东江300多万的拆迁补偿专项资金,其余地区资金也将会陆续配套到位。 另外,环保拆迁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部分养殖户表示:猪场拆迁对生计影响很大。化州一李姓养殖户表示,在化州地区,猪场就是养殖户全部身家的情况非常普遍,他们全家衣食住行、小孩学费等等所有开支都仰仗着那个猪场。 对此,为让猪场避免被拆,政府也在积极地宣传环保,鼓励养殖户引进环保设施,禁养区以外的猪场环保达标便可避免拆迁。据悉,政府每年都会印发上万份宣传单张对养殖户进行环保知识普及,并召集当地有影响力的养殖户以及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开会,对其进行环保培训,如多大规模要建多大的堆粪台、沼气池等等,每年还会走访养殖户3-5次,帮助他们树立环保观念。 出路:抓环保并调整产业结构 目前,化州市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对环保问题进行整治。如限制扩栏,李俊祺表示,人均1.8头猪的水平即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而化州地区已经达到2头/人,也就是说化州地区生猪养殖量已经饱和,接下来便是养殖结构的调整,如将从散养为主转为规模化养殖。另外,新建猪场必须要得到环保、国土、畜牧、林业、发改委等部门的统一审查,通过之后才能投入使用。而出栏1头肉猪20元的奖励,将优先给上了环保设施的猪场。 由于散户多,无法面面俱到,化州市政府便通过找规模猪场上环保,做典型,然后组织其他猪场进行参观、交流和学习,以点带面,扩大影响。政府还为环保公司与养殖户搭桥牵线,鼓励有资金有实力的猪场配套较为先进完善的环保设施。目前,化州市政府正在做一个100多万元的环保工程——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而整个茂名市仅有的14家污水处理场,化州地区就占了10家。 化州市政府还引导养殖户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鼓励在猪场周边种植果树、甘蔗等,发展生态农业,养殖产生的污粪废水等用作农作物的肥料。这样一来,资源利用得到最大化,养殖户也多了一条收入的途径。 另外,当地还积极对养殖结构进行调整。对于实在无法继续养猪的农户,政府还鼓励他们往牛、羊、鹅、鸭等草食动物养殖方向发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