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档案 据农财网香蕉通微信公众号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五年,从非农业领域跨界进入香蕉行业的人数比例达50%,其中不乏实业家。这批香蕉投资者,往往经历了工业变革的洗礼,对农业的发展有着更加成熟和不一样的思路。 广西芝达绿恒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芝达绿恒公司”)总经理张芝达就是这样的代表,入行三年多,他已经在广西武鸣拥有了接近5000亩香蕉园,在近两年香蕉行情不佳的情况下,他仍然能保本增收,成为跨行种蕉的成功范例。 从工业到农业3年投资五千亩 张芝达是广东茂名化州人,早年就到了珠三角闯荡,逐渐在国内商业、物资供销业、货物及技术进出口等领域崭露头角。 从2012年起,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工业面临升级,张芝达开始寻求转型。2013年初,他与广东茂名商会前往广西隆安华侨农场考察工业用地,无意间发现很多同乡在当地投资香蕉种植,效益还不错。经反复思量,张芝达决定试一试。 2013年,张芝达在武鸣双桥镇合美村桥洋屯(太平路口)征用土地近2000亩,并与合伙人宁昭锋成立了芝达绿恒公司。从工业跨入农业,张芝达明白我国农业规模化程度还比较低,绝不能一蹴而就,只有保证品质,才能有长远发展。 当年,公司基地投入安装了一流的硬件设备,采用以色列喷灌、滴灌技术,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在2014年首次上市时,由于品质上乘,香蕉受到市场欢迎,纯利达一千多万元。此后,张芝达看准商机,继续投放资金,在武鸣仙湖镇邓柳村又征用了近3000亩土地。 虽然2015年下半年广西香蕉行情低迷,但由于基地调控上市期得当,90%的香蕉在中秋节前销售,避免了与广西大上市撞车,其整体营收仍获得了保证。 在刚过去的2016年,广西部分香蕉基地亏损达3000元/亩左右,而芝达绿恒公司的基地仍能保本。 苦钻研亲实践门外汉成专家 干一行爱一行,为了深入行业,张芝达花了大量时间钻研。 张芝达公司租用的土地曾是速生桉种植林,土壤营养含量极低,想重新种植,让土地变肥沃,必须进行改造。“广西是典型贫瘠的喀斯特地貌,种植香蕉必须深耕改土。”张芝达介绍,公司在种植前期深翻改土,深度达80厘米以上;所用有机肥,除了自行发酵的天然有机肥外,其余全部采用国内外高端知名的生物有机肥。 此外,张芝达还带头到蕉园检测土壤pH,发现仅为4.2。他查阅资料,请教行家,调整用肥方案。南宁很多种蕉能手他都拜访过。张芝达说,对症下药,把土壤养肥,才能让投资可持续。他的蕉园每年平均使用有机肥2次,高端有机肥每株用量约3斤,普通有机肥用量达6斤。 张芝达太平农场的香蕉今年已是第三代苗,但由于管理得好,重施有机肥,少施化肥,2016年每亩赚了近千元。 入行三年多,张芝达主动钻研,已对土地、技术、设施,甚至行情积累了较丰富的认识。“今年1月,我的香蕉园已经清园,60%已埋肥过冬,剩下40%留待春节后看情况而定。”张芝达说,去年11月,广西香蕉集中上市,行情一直低迷,因此他要分散风险。 引入工业管理打造长盛蕉园 “干农业绝对不是三五年能成的。”张芝达认为,现在有些投资商盲目扩大规模,忽视了技术和管理,硬件设备很先进,但蕉园管理和技术不达标,造成硬件没能发挥最大作用。他介绍,目前公司里有几十万的机器,也有上千万的流水线,他将以前在工业中应用的控制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管理方法继续应用在香蕉园经营中,以打造长盛香蕉园。 为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张芝达实行利益共享、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干得好的工人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奖励,我在共享利益的同时,其实也降低了风险。” 在张芝达的蕉园,一对夫妻档可以管理65亩左右的蕉园,约7000多株香蕉,一年工作时间约8个月,每人每年收入4-5万元。公司通过规模化的种植方式,解决了400多名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合作户在拿工资的同时还有地租收。 对于2017年的规划,张芝达和大部分蕉老板一样,将防控香蕉枯萎病作为重中之重。“现在我的蕉园枯萎病控制在3%以内,我必须继续做好,因为这是保命的关键环节。” 姓名:张芝达 种植地点:广西武鸣 种植年限:三年 种植作物:香蕉 种植面积:近5000亩 关键技术:深耕改土,多用有机肥;引入先进生产设备,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合理控制成本。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金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