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两会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谢舒雯:让山茶树变“摇钱树”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7年03月09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谢舒雯(左)在采茶。

  在连平县上坪镇三洞村村民眼中,全国人大代表谢舒雯是一个勤劳、能干、热心的种茶能手,更是当地茶农的“领头雁”。
返乡种茶,引进技术
  和张群英、黄海燕一样,谢舒雯有着善于发现机会的眼光。嫁到三洞村后,她发现这个村虽然地处偏僻,贫穷落后,却有别的优势——地处“粤北第一高峰”黄牛石风景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非常适合种植山茶,且村里有种植山茶的传统。“这是个有待开发的宝贵资源。”她敏锐地意识到。2007年,她和丈夫选择回乡种茶。
  在珠三角打工多年的经验告诉谢舒雯,传统的种茶方式并不适应市场需求。过去农民都是散户单干,茶叶也全是各家各户手工炒的,品质差异较大,难以形成规模。所以,回乡后,她引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向乡亲们提倡科学种茶、标准化制茶,将山茶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成立合作社,建起加工厂
  在谢舒雯夫妇的带动下,三洞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山茶,少则三四亩,多则数十亩,并成立了山茶专业合作社,逐渐形成规模。2015年,谢舒雯率先建起加工厂,引进先进的炒茶技术。“以前农户零散种植,每亩只能收10-20斤茶叶,最高也就卖300多元一斤。形成规模种植后,每亩地的茶叶产量最高可达100斤,一斤最高可卖到1800元。”谢舒雯说,如今村里有两个山茶品牌——玉仙堂和三洞仙路,正谋划申请QS和绿色认证。
交通和土地,制约产业化
  谢舒雯说,三洞村种植的是高山云雾茶,市场销路很好,但目前受各种客观因素制约,未能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发展。
  一个是交通问题,“自从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就一直在呼吁加快农村基层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建设。对农村来说,路通才能财通。三洞村从2013年开始修路,至今修了7公里,还有几公里的路没通。”
  另一个是土地问题,“要真正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土地必须流转起来。希望政府尽快完成土地确权,让更多农民有信心加入我们的行业。”与此同时,她希望能由政府主导,加大对当地特色产业的宣传推广,“我们三洞村的高山茶,完全可以和鹰嘴桃一样,成为连平的招牌特色农产品”。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