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2版:文化室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郁南横经席,从明清流传至今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7年04月06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横经席以龙须草织成的为上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
  郁南草席——横经席,很久以来便是较为有名的传统产品,尤以连滩、河口、大湾等镇生产的居多。据1995年版《郁南县志》记载:“河口……四民之业,士农相埒、间有经商者,贫者织席为业。”“连滩镇历史上自南北朝以至隋末(420-618年)曾为安遂县治。明、清时代,属西宁县(今郁南县)建康都荡村堡。清朝中期,该县连滩草席已小有名气。转入民国,手工业已相当发达,所产连滩草席驰名遐迩。”由此可见,郁南草席制作技艺早在明、清时代已有,流传至今。
  清朝中期,该县草席已有名气。产品以席草为纬,麻绳为经,用木机编织为床席,俗称横经席,其质地远胜沿海地区所产。其中尤以龙须草织成的为上品。当时产品售于外地获利甚丰,因此外地产品多有冒名该县草席。很多人为购买到正宗的郁南草席,都亲临该县连滩等产地。至清末民初,东莞商人借助郁南草席名气,相继在该县连滩设庄生产,产品除床席外,还有挂席、地席,缀以山水、鸟兽、花草、图案,用于铺床、垫地和挂壁,长丈余、十数丈不等,出口外洋,号称洋席。年出口值银数万元,时为该县最大宗出口产品。
  1931年前后,连滩草席产量超过30万张,产值二三百万元。其时洋席庄公会还开办全栈草席训练班培训工人,改良技术。
  1930年以前是洋庄兴盛的年代。以后市场便日渐减缩,乃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到1938年广州沦陷,对外海运中断,洋庄便完全停顿下来,无业可营。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地席、挂席出口中断,停止生产,此后再无恢复,床席年产亦降至五六万张。
  到1948年前后,连滩只剩下大昌、信兴两家洋庄,草席产量不及战前的1%。
  1965年县政府动员发展农村副业,全县有16个公社种植席草,次年总面积3264亩,是年全县草席产量47万张,延续至1970年代,农业生产强调以粮为纲,席草种植减缩,床席生产一落千丈。
  至1988年,全县席草种植面积减至643亩,床席产量只有2000多张。
  郁南草席产品种类有地席、挂席、床席。其中尤以横经席(床席)为传统手工席的典型代表。该县所产之草席以在水田种植的“三角草”(方草)和旱地种植的“石公式草”(圆草)为原料。席草种植一年两造,每年农历“立春”时节种植,“五月五”和“中秋”前后各收割一次。编织横经席的另一原料黄麻,在连滩、河口、大湾等镇都有种植。
  草席生产有席草(当地俗称“水草”或“咸水草”)收集、晒干、分类、染色、织造等多个工序。选料以水草心细而匀为优,细匀水草织出来的席紧密、结实、匀美;染色水草可织出多种格子和图案的草席。编织横经席所需的另一原料黄麻,种植户收割后将其撕成线条状,经晒干,再用纺线机纺成细匀麻绳,就可以用作横经席编织的“经线”了。横经席生产基本流程是:种草—收割—破草—晒干—分拣—割麻—撕条—晒干—纺线—穿栲—布纲—送草—打栲—成型—修边—结线—整理—晒干—产品。
  编织横经席的设备为木制机械,俗称木机,也叫“席床”,由席订和席栲两部分构成,均选用坚硬重实的木料制造。席订部分由固定的两条大木柱,柱的上下各置一大圆木组成,其中上木可拆出,下木可上下移动,用以定位各种横经席尺寸规格。席栲是用坚硬木料做成的方木条,有两个把手,在这条方木栲中间位置均有按一定密度凿出的一个个正反方向相反的三角形孔,用来在织造时改变开口而形成交织(俗称打栲)。另一辅助工具就是用竹片做成的草叉,长度比草席的宽度稍长,约四尺五寸,头部有一叉口,用以叉住席草往席床麻线开口的中间穿过编织,此工序俗称送草。还有一种材料是用黄麻纺成的长线(当地叫纲),把麻线穿过席栲的孔,穿过席床的上下圆木,再紧密地一根根结好,此工序俗称布纲,用以打栲时把席草扭住。
  在编织横经席过程中,其操作要领是两人配合默契,熟练的工人一天可编织横经席2—3张。普通的横经席每张用料约需细草2000多条、粗草1000多条。
  若编织有图案花色的草席,就要将席草晒干后分别粗细,加染所要颜色,由师傅设计图案,再交给工人依样织成草席。
  如今,横经席作为郁南的传统手工技艺,已被列入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潘媚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