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小札| 洞房昨夜春风起, 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 行尽江南数千里。 ——岑参:春梦
用对于梦境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在诗歌里是常见的。杜甫的《梦李白》是借梦来表示对朋友的强烈怀念;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借梦来表述自己对名山胜景的热烈向往;还有白居易的《中书夜直梦忠州》则是对忠州旧游的追怀。他们的描写手法各自不同。杜甫的情意深挚,李白的热情奔放,都各各显示着本人的独特风格。岑参这首《春梦》,表面看来,句子是比较平淡的,但是在平淡之中却具有醇厚的情致。 诗中的主人(也许就是一个女子吧)是在腊尽春回、春风开始轻轻飘进人家屋子里的季节,突然想起了离别很久、并且说定了要在这个时候回来的远人,却并没有随同春风一起回到自己的身边。她于是推开窗子,望着已经凝望过不知多少次的远方。在烟云掩映中,隐隐约约地仍然可以看出前面是雪练似的湘江,而故人正是渡过这道河流,向南方远远去了的。 在这里,我们惊奇地看到诗人惊人的想象力和艺术技巧:他在“枕上片时春梦中”一句底下,突然接上“行尽江南数千里”七个字。那真是像古代的术士施放于他的水晶球一样,我们也仿佛和诗中的主人一起,同时进入了梦境。 我们看到她的梦魂从躯体中飘然而起,穿出窗外,迎着料峭的春风,从乱山的头上飘过,从滔滔的湘江飘过,从莽莽的原野上飘过,一路上,她忽而焦急地徘徊四顾,忽而又匆遽地继续前行。起初,她以为她的故人是在归途之中,希望在半路上就迎住了他,然而走到湘江的尽头,仍然不见踪影。可是,前面已是高耸的南岭和茫茫的大海,她只好失望地折回头来,继续穿过波涛汹涌的东海……为了渴欲相会的强烈愿望,她不惜冲寒犯露,不惜数千里长途奔涉。——我们就是通过诗人这种形象性的描写,看到一个感情真挚、意志坚强的灵魂,正在和她的不幸的命运进行着顽强的搏斗。 唐代诗人往往敢于大胆驰骋他的想象,而又有能力把这种大胆的想象陶融为诗的语言。这里“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的浪漫主义手法,在文艺作品中,我们从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所记杨林的故事,以及唐人小说《枕中记》《樱桃青衣》等,可以看出类似之处。然而小说所写,无非在于说明人生的飘忽,劝人们对生活不必过于执着,是消极出世的;而这首诗却与之相反,整个调子是向上的,昂扬的。尽管诗中的忆念之情是如此强烈,但是诗人并没有下一个忆念的字眼,但它比写上千百个忆念的字眼还要来得感情深厚。正是因为诗人树立了令人目夺神摇的艺术形象——一个性格顽强、感情真挚的灵魂,不但不甘心于为一角小楼所关锁,也不是千里途程所能阻限的。对于这种对美满生活顽强追求的坚强意志,我们体会了以后,自然不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并且深深地激动。 □刘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