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21版:文化室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民国文明婚礼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7年05月11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文明婚礼成为民国时的流行时尚。
  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与夏之时于1914年春在日租界结婚,新娘身穿白色纱裙,梳法式新娘发型,夏之时身穿西式结婚礼服,让人眼前一亮。要知道董姑娘的西式结婚礼服,比后来广为人知的宋美龄婚纱早了十几年呢。邀请名流士绅到场主婚或演讲,也是民国时髦婚礼必不可少的环节,究其源头乃是北大校长蔡元培身体力行倡导“以演讲代替闹洞房”。
  根据北京1917年风俗调查报告,文明婚礼的流程大致是这样:婚前男女互换订婚证物。结婚时,地点设在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配备证婚人、男女双方主婚人、介绍人、引导员、司仪及乐手等。新郎、新娘及其证婚、主婚、介绍人以及男女方来宾等,席次都有特定安排。何时奏乐,何时男宾入席、女宾入席、证婚人入席、新郎新娘入席,何时证婚人宣读证词,何时新人签署婚书,皆听司仪号令。礼成,新人与亲族见礼,接着男女方来宾向新人致贺,然后新人复致谢来宾。礼仪结束后便款待宾客,整个过程约莫半天工夫。文明婚礼最初盛行于京津沪大都会,后来逐渐流传至沿海各城市的缙绅之家。
  说到新人结婚时需签署的婚书,民国年间的结婚证书一般有新郎新娘生辰、籍贯、家庭成员及各自姓名等内容,并列出结婚日期、地点、证婚人、介绍人、男女双方主婚人等详细信息。北洋政府在1914年颁布的《关于人事凭证贴用印花条例》规定:婚书要贴印花壹圆,如不贴用印花或不盖章画押者,在法庭上无合法凭证之力。1934年底国民政府公布的《印花税法》将每张婚姻证书须贴的印花税改到四角。金融界、教育界、洋行职员和知识分子新青年比较青睐这种官方出具的新式婚书。
  蒋介石不但自己与宋美龄举办的是文明婚礼,还于1934年发起旨在改进国民生活形态、复兴中华民族的“新生活运动”。为响应他的号召,上海市政府首开先河,于1935年4月3日为57对新人举办集体结婚典礼,围观者竟达万人。
  此后,集体婚礼逐渐受到民众认可,其他地区纷纷效仿,据当时的政府档案记载,江苏、湖南、江西、广东、陕西、新疆、湖北、河南、山西、四川、辽宁、河北、青海等地都出现了集体结婚的热潮。
  除了中式传统婚礼和西式文明婚礼之外,民国的时候还有浪漫又刺激的“空中婚礼”。新郎是上海国民革命军东路航空司令部司令刘沛泉,新娘是由美国传教士抚养长大、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的王素贞,二人由朝鲜女飞行员权基玉介绍相识。1929年圣诞节,二人举行空中婚礼,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作为证婚人与介绍人权基玉同机前往,见证了这次婚礼。
  民国作为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剧变时期,除了革故鼎新的婚姻变革之外,抢婚、童养婚、冥婚、典妻、纳妾、冲喜、入赘、强迫妇女守贞等等陈规陋俗依然广泛存在。   □夏秋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