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一人撑起一门手艺一个民俗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7年07月20日版次:12

  郑英群编织的布龙龙头。

|岭南手工艺人|
  “金龙起舞庆丰年,新年生活开新篇”。伴随着昂扬的龙歌、喜庆的锣鼓,一条金光闪闪的黄龙腾挪跳跃,上下翻飞,所到之处,光芒照亮余坪、大厅、祠堂,照亮人们欢乐的脸庞。
  这是连平县田源镇长翠村田心屋所舞的布龙。布龙金黄色,又叫黄龙。在连平其它一些地方,每逢喜庆的节日有舞香火龙的习俗,舞布龙的并不多。上世纪50年代,田心屋一个女孩嫁到同一个镇的金树屋(自然村)。那时,布龙在金树屋已经存在很长时间,那女孩的丈夫是舞龙队员,走亲戚的过程中教会了田心屋的村民织龙、舞龙。因此,田心屋布龙的历史也就是几十年时间。
  但奇怪的是,自传入田心屋后,舞龙的人在金树屋越来越少,直至这种民俗完全消失,而在田心屋却渐成气候。这种此消彼长的现象没人能够解释,为田心屋布龙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舞龙时间一般在春节。从大年初一开始,它便舞动一个村庄的欢乐,成为人们祈祷人寿年丰的重要寄托。但是,这条为整个村庄带来欢乐的“金龙”,它的制作师傅郑英群却非常孤独。
  郑英群是“五保户”,是现在整个田心屋唯一做布龙的人。他今年65岁,9岁那年,天大旱,庄稼死,父亲不幸离去。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他又跟母亲分开,自己独自生活。
  由于个性、家庭等因素,他一直未婚,也从未谈过恋爱,居住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土房中。房是危房,如果新建可以得到国家相关补贴。但他不愿意,笑着说:我这把年纪了,还能住多久?这间房是他的卧室、厨房、饭厅、厅堂,甚至也是他的狗窝。当他回家把门打开,一条小狗便蹿了出来。郑英群说,以前他养了几条狗,都被人偷走了,现在他出门时只好把狗锁在家里。
  郑英群平时举止有点木讷,口齿不够伶俐,似乎是个愚钝之人。但村民说,他人其实非常聪明,不管是木匠还是竹匠,他看过几遍就会,而且做得很不错。他做的布龙大家都喜欢。
  布龙并非用布缝制,而是用竹蔑编织。竹子以绿竹为佳。因为绿竹韧性好,且可削得很薄。如果用厚蔑,龙就很笨重。因此竹蔑削得几乎只剩下蔑青,每条长约3米。
  编织布龙从龙头开始。先织龙头上颚及以上部分,包括龙角、龙眼、龙颈,再织龙头下部,如下颚,然后将龙头上下两部分组合、扎紧。
  龙的长短以节数计,一般是单数。郑英群做的布龙共有7节,每节约30厘米,其中龙身5节,龙头龙尾各1节。织好龙头后织龙身和龙尾,接着安装“龙脚”。布龙是中空的,在每节的上下内壁各装一块木板,木棍穿过下方的木板再顶住上方木板,固定,形成“龙脚”,舞龙人手持“龙脚”舞龙。
  布龙编织好后,用黄布将每节套紧、扎实,连起来便形成一条完整的长龙。每节之间有一定距离。舞龙时,空气从龙头直贯龙尾,每节之间的黄布随之鼓胀,整条龙显得非常饱满。
  俗话说,画龙点睛。龙不画就不生动。蒙布后,要用油漆描出龙纹、龙鳞,龙角画黑(或用黑布),并在龙的额头写个“王”字。此时,龙已显出几分神秘和威严,不过还没完,还要装饰,装上耳朵、眉毛、鼻子、舌头、牙齿等部位。至于点睛之法,便是为龙眼加个乒乓球或玻璃球。装饰好的龙栩栩如生,飘飘欲飞,双目圆睁,精光四射。
  龙虽王者,但非独舞。一个舞龙队有九人。七人舞龙,另有两人分别表演“龙珠”和“鲤鱼”。和龙一样,“龙珠”和“鲤鱼”都用竹蔑编织,手持木棍舞动。舞龙时,“龙珠”在前,鱼欲吞珠,龙逐鲤鱼,互相追赶、动感十足。
  单凭龙、龙珠和鲤鱼三者嬉戏还不够精彩。舞龙要敲锣打鼓、唱龙歌,有拜门柱、人门厅、拜祖先等不同的环节,每个环节又有不同的套路,不同的舞法,锣鼓的节奏、龙歌的内容、声音的高低也各有不同,纷繁复杂的变化,掀起阵阵欢乐的高潮。
  从某种意义上说,郑英群是制造欢乐的人。但他平日独来独往,默默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当有人跟他说起布龙,他立刻显得很兴奋,很自豪,甚至会找出他编织的龙头,一边舞动一边告诉你,他做的布龙好威水(威风),好有名,某次好大的场合就舞他的龙。这时,郑英群高兴得像个孩子,仿佛生活的孤独离他十分遥远,他是这个世界真正的主角。
□周建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