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

写景分明在写人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7年07月20日版次:13
|唐诗小札|
  春风倚掉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刘长卿:别严士元

  唐代诗人送行赠别的诗很多。翻开一部《全唐诗》,送客、赠别的题目,简直会使你眼花缭乱。这大抵是时代风气使然,朋友远行,赋诗为别,成为少不了的节目。就因为这样,应酬势所必然,而平庸的作品也就很难避免。便算是名家里手,一旦碰上人和事都不很凑合的时候,写出来的诗大失水平,例子也不是很少见的。
  在这里,谈谈这样一种技巧: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换句话说,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是浓厚的。诗人借助于形象的作用,把陈腐平凡化为优美。这样,它就和叙事的文体有明显的区别,也不会受到“押韵之文”的指责了。
  刘长卿,字文房,大约和杜甫同时,但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却在天宝之后。他曾做过肃宗的监察御史,转运使判官,又曾被贬为潘州南巴尉,官终于随州刺史。他在当时诗名颇高。《唐诗纪事》说他“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皇甫提也推崇他,曾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为老兵矣。”严士元是吴(苏州)人,曾官员外郎。写这首诗的年代和写诗的背景,因为不见记载,无可稽查。从诗的内容看,两人是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了诗作为赠别。
  阖闾城就是江苏的苏州城。从“倚棹”(把船桨搁起来)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正是在城外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时节正值春初,南方“水乡”还未脱出寒意,天气乍阴乍晴,变幻不定。我们寻味开头两句,已经知道两位朋友正在岸上携手徘徊,在谈笑中也提到江南一带的天气了。
  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句子。有人说他观察入微,下笔精细。话是说得很对。可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却分明看见两人正在席地谈天,也许还是打开酒榼,喝起酒来。因为两位朋友同时都接触到这些客观的景物:正在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这并不是单纯描写风景。因为我们已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我们这种联想是有必要的,不然的话,这两句诗就变成纯粹的描写风景,而整首诗的内在联系就脱了节,成为一堆散落的没有意义的材料了。
  “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也应该同样理解。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严士元起身告辞,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眼看着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之下渐渐远去的一段情景。七个字同样构成景物、事态和情感的交错复叠。
  以下,“草绿湖南万里情”,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但也掺杂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
  “青袍今已误儒生”,是一句牢骚话。唐代,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上元元年又规定,八品官员服深青,九品官员服浅青。刘长卿当时应该是八九品的官员,穿的是青色袍服。他认为这就是失意了。
  诗中的“景语”,不应该是单层的。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即几个层次,让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 □刘逸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