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

俱乐部收养孤儿格斗表演牟利?

目前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俱乐部称孤儿占比很小,大部分为留守儿童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7年07月25日版次:06
  近日,一段名为《格斗孤儿:不打拳只能回老家吃洋芋》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视频中,两个身形单薄、满脸稚嫩的14岁男孩正在进行激烈的格斗比赛。他们都是孤儿,被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收养,平时在俱乐部接受训练,有时候会参加一些商业活动。
  这些孩子是通过正规渠道以正式的收养程序来到俱乐部的吗?他们在俱乐部的生活、训练和教育情况如何?目前成都市公安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孩子:回老家只能吃洋芋
  对视频中两个14岁的“主角”小龙和小吾而言,生活留给他们的选项似乎不多。小龙的父亲已去世,妈妈失踪。而小吾的爸爸妈妈也都不在了,他是被奶奶带来“练武”的。据报道,像小龙和小吾这样的孩子在俱乐部还有100多名。而自俱乐部创办十多年来,像这样的孩子有数百名,他们现在“有的在经商,有的成为特警,有的已经成为全国散打冠军”。
  那么,俱乐部的这些孩子生活状况如何?“早起训练完就洗澡睡觉,睡完觉又训练,就这样。”小龙每天除了常规的训练外,自己还会加练,因为“两天不压,这个韧带就下不去,还会回家耍”,而他“不想回去”。小吾虽然觉得训练“很难,还有很累”,但俱乐部的生活也有家里比不上的地方:在俱乐部里不需要花钱,吃住穿什么都有,伙食也比家里好多了,“有牛肉、鸡蛋,在老家的时候只有洋芋(马铃薯)。如果我回到家里,有可能干苦活吧,就打工那些的”。为了在俱乐部里留下来,他们只能以更刻苦的训练、更高的格斗水平来收获认可。
  虽然小吾承认第一次打表演赛的时候,被灯光、叫喊声乱了头绪,但是习惯了之后,“就感觉更兴奋,更想打”。视频中还有观众在赛后主动与这些小选手合影留念。至于以后的人生目标,小龙和小吾不约而同地表示,想打综合格斗的职业比赛,拿到金腰带,成为领军人物。
  在视频中的一场表演赛现场,主持人为了营造气氛,不停地向现场观众传达这些小选手的“不同之处”:“这些娃娃还在为自己的命运拼搏。他们比你们的娃娃辛苦,他们比你们的娃娃动人,他们比你们的娃娃更不容易。”
俱乐部:表演不属于商演
  收养未成年孩子进行格斗训练,恩波格斗俱乐部是否具有收养的条件?而这些孩子的表演是否属于商业演出?
  恩波格斗俱乐部运营总监朱光辉称,俱乐部收养的这些孩子均有正规收养手续,媒体关注后俱乐部已将有关材料送交警方。此外,“格斗孤儿”的说法并不准确,俱乐部收养的孩子中孤儿占比很小,大部分为留守儿童。
  虽然俱乐部教练王舟在视频中曾称,小孩子出场时“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出场费)”,会帮他们“统一管理起来,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就会给他们”。但朱光辉否认了有关俱乐部利用孩子牟利赚钱的质疑。他称,视频中“笼中搏斗”的画面来自6月18日成都万达广场的一场商业地产项目推介表演,并非商业演出,也不是正式比赛,“就是教练指导的动作演示,晚上有成年人的相对正式的表演,小朋友就是表演动作”。
  朱光辉还表示,俱乐部中的成年人会参加正规比赛,的确会有一定的收入,但是具体数字保密。而俱乐部的孩子们每年都代表四川省青少年队伍参加散打比赛,“既然青少年没有职业比赛,也就谈不上出场费”。
  据媒体报道显示,恩波格斗俱乐部前身是退伍特警恩波于2000年私人出资创立的一支武术散打队,其创立初衷之一就是“收养”孤儿,这也是恩波在服役期间见到不少无人看管的孩子后萌生的想法。据报道,从第一批的30个孩子到如今的上百个,恩波俱乐部已经“收养”过40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多失去双亲或生活失去依靠。
专家:必须完成义务教育
  “格斗孤儿”视频在网络上播出后,引起了网友的高度关注,事件也在持续发酵中。据悉,成都市公安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对于恩波格斗俱乐部是否合法收养这些孩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儿童保护问题研究专家童小军认为,《收养法》主要针对公民个人收养作出了明确规定,而民间收养机构必须在国家民政部门注册,业务范围是养育孩子,并且和民政部门有合约,受民政部门委托帮助养育孩子。
  网友争议的另一个焦点则在于,视频中的孩子大多正处于义务教育年龄阶段,但视频中孩子自称除了训练就是睡觉,孩子的文化教育情况如何?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格斗俱乐部不具备义务教育的资质,除非它注册为义务教育学校,让学生完成义务教育课程之后,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拓展,进行格斗训练,那没问题。如果只是请了一些老师来进行基础文化课的教育,这实际上只是一个培训性质,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义务教育。而如果格斗俱乐部的确为收养人,但孩子们没有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义务教育,那么当地教育部门和应当履行监护人义务的俱乐部都存在失职。”
  □南方农村报综合央广网、澎湃新闻、潇湘晨报等报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