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

对付玉米顶腐病要加快铲趟、补氮肥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7年07月27日版次:08

  低洼地块、土壤粘重地块玉米顶腐病发病重。

  近期,有农户反映玉米出现“黄化”、“心叶扭曲”、“心叶抽不出来”的情况,原来,一种叫做“玉米顶腐病”的病害正悄然袭击很多地区。玉米顶腐病已成为夏玉米的一种新型病害,主要由土壤中的串珠镰刀菌引发,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危害越发严重。
  据田间观察发现,从喇叭口伸出的心叶,叶尖叶缘失绿发黄,有的叶缘变薄呈白色透明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顶部出现褐色腐烂,腐烂部位多沿叶尖边缘向下扩展。发病早、发病重的植株顶部叶片紧裹粘连在一起,呈“笋尖”状,易发生腐烂,雄穗无法伸出。
  有关资料显示,玉米顶腐病症状复杂多样化,其它症状包括:1、叶缘缺刻型,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部褪绿呈黄亮色,严重时1个叶片的半边或者全叶脱落,只留下叶片中脉以及中脉上残留的少量叶肉组织;2,叶片枯死型,叶片基部边缘褐色腐烂,叶片有时呈撕裂状、或断叶状,严重时顶部4-5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3、扭曲卷裹型,顶部叶片卷缩成直立长鞭状,有的在形成鞭状时被其它叶片包裹不能伸展形成弓状,有的顶部几个叶片扭曲缠结不能伸展,缠结的叶片常呈撕裂状或皱缩状;4、叶鞘、茎秆腐烂型,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色腐烂的病株,常常在叶鞘和茎秆髓部也出现腐烂,叶鞘内侧和紧靠的茎秆皮层呈铁锈色腐烂,剖开茎部,可见内部维管束和茎节出现褐色病点或短条状变色,有的出现空洞,内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刮风时容易折倒;5、弯头型,穗位节叶基和茎部发病发黄,叶鞘茎秆组织软化,植株顶端向一侧倾斜;6、顶叶丛生型,有的品种感病后顶端叶片丛生、直立;7、败育型或空秆型,感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但果穗小、结籽少;严重的雌、雄穗败育、畸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秆。
  据了解,玉米顶腐病可分为真菌型和细菌性两种(镰刀菌顶腐病和细菌性顶腐病),喇叭口期遇到持续高温易发生该病。特别是在高温、多雨、强光照气候条件下,易伤害叶片顶端的幼嫩组织,导致细菌很快入侵,加之每天玉米周期性的吐水和高温气候,有利细菌大量繁殖,造成叶片顶部组织大量腐烂。一般来说,低洼地块、土壤粘重地块玉米顶腐病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加快铲趟进度,排湿提温,消灭杂草,以提高秧苗质量,增强抗病能力;在玉米生育进程进入大喇叭口期,要迅速对玉米进行追施氮肥,尤其对发病较重地块更要做好及早追肥工作。同时,要做好叶面喷施微肥工作,可喷施鱼蛋白功能肥,促苗早发,补充养分,提高抗逆能力。
  2、做到早发现、早用药。对发病地块可用广谱杀菌剂进行防治(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3、施药重点要对准病株心叶,发病株应适当增加药液量,根据发病情况防治1~2次。对于粘连在一起的叶片,应抓紧用刀尖或锥子挑开粘连的叶片,促进顶端生长和雄穗正常发育。挑开的叶片在通风和日晒条件下,发病组织会很快干枯,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当发病较晚,植株已抽穗,田间喷药困难,此时不提倡再采用喷药的控制措施。
  4、对玉米心叶已扭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在药剂防治同时,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农财网种业宝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