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龙振辉
养殖企业的变化必然带动饲料企业的变化。环保要求加大,散养户等小型猪场的退出致使饲料行业的巨大变动,新形势下行业对饲料技术有着新的要求。
7月21日,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江青艳在2017江西猪业博览会暨猪业发展论坛上作了题为《畜牧业发展对饲料行业新技术的需求与对策分析》的报告。
江青艳认为,当前我国畜牧养殖业面临着五大问题。畜禽商业品种的对外依存度过高、地方品种的利用度较低;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过高,饲料转化效率较低;疾病多发导致综合养殖成本比相对较高;养殖粪污排放量巨大,病死畜禽无害化等环保问题严峻;畜产品品质不佳,药物残留等问题成为我国有待解决的“养殖五环”。
《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一文中提到,2020年末全国饲料总产量预计2.2亿吨,年产10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集团达到40个,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5年后全国的饲料厂将减少到3000家。
那么在如此形势下,饲料企业的出路在哪里?江青艳认为,企业想要在这次洗牌中生存发展,就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创新,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形成联盟等会是个很好的选择;另外一个就是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优化生产线等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行业的发展,业内对饲料新技术的需求愈发迫切。目前我国大宗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过高,非常规饲料原料的高效利用、新型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向。原料加工技术的机械化与标准化,新型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评定、适宜用量、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
目前饲料中矿物元素的用量过大,造成资源浪费与排放过多,并带来一系列后续问题。江青艳表示企业需以节能减排为目标,发展精准营养,以提高饲料利用效率。但因实施精准营养需考虑不同品种、不同生长繁殖阶段、不同养殖环境等因素下,畜禽对不同营养素的精准需求,因此,饲料企业的在这条路上还有较远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使用低蛋白日粮和功能性添加剂可有效节约蛋白资源、降低氮排放,提高饲料转化率。养殖企业需提高对低蛋白日粮的理性认识,饲料中的蛋白含量低了,并不是这个饲料企业偷工减料,其实低蛋白日粮是经过科学的验证的,养猪业的朋友可以大胆尝试。
蛋白质的营养最终是氨基酸的营养,只有当饲料中可利用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且各氨基酸组分平衡、能量充足的情况下,饲料中的蛋白质质量才高,蛋白质才能被充分利用。而有的饲料原料如血粉,其粗蛋白含量在80%以上,但因其消化率低、氨基酸不平衡,其蛋白质质量就较低。因此,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高并不一定是质量高的饲料。若其蛋白质含量高,消化率低,不能为动物高效吸收利用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精准的饲料营养,其蛋白含量虽然较低,但其消化率高,氨基酸较平衡和全面,不仅为动物提供必需的营养,还能提高了饲料转化率。
新余众望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有恒也持有相同的看法,目前我国多数饲料的蛋白质含量都大大超过猪的需要量。薛有恒作过计算,一个万头猪场每年需要摄入27-44吨的磷,却排出20-30吨磷(相当于118吨磷酸氢钙)。如果加入植酸酶,则可以降低排泄物中20%-50%的磷含量,且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提高2%-5%,排泄量减少5%-10%,平均而言,P排泄减少30%,N排泄减少10%;还可以释放植酸盐中被螯合的Ca、Zn、Cu、Fe等矿物元素,使其利用率提高9%-13%。
江青艳认为,目前中国的饲料生产工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常规原料处理环节的粉碎过程为例,研究表明:粉碎粒度严重影响饲料原料的消化率。此外,发酵饲料的菌种选择、发酵工艺与发酵饲料的质量标准仍需研究和优化。在饲料添加剂加工工艺中,最缺乏的是包被(包膜)技术的研究开发,许多企业用的包被材料、工艺都不一样,究竟哪一个最好?需要进行对比和研究。如何实现精准释放是包被技术的研发目标。
目前以无抗日粮为宣传口号的技术和产品门类众多、五花八门,如何选择有效、适宜的产品令养殖户非常头疼。一些产品鱼龙混杂,有些产品稳定性不好,究其原因还是基础研究不足,技术达不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