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

8岁女孩脑肿瘤致癫痫频发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癫痫中心切除病灶康复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7年07月27日版次:10
  南方农村报记者 朱斌

  8岁女孩甜甜,去年七月份一次感冒发烧后,竟频繁出现头、眼强迫性右偏,失去神志的症状,而且类似的发作越来越频繁,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甜甜在当地医院就诊后被诊断为癫痫,但服药半年后,又反复发作。
  今年4月,甜甜的家人看到南方农村报的报道,便联系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癫痫中心。经该中心秦兵教授详细检查后,发现甜甜大脑深处长了一颗肿瘤,导致大脑异常放电频发癫痫。经过手术后切除病灶后,甜甜的癫痫再也未发,现已康复出院。
女孩频发癫痫
  今年8岁的甜甜来自梅州,平日里是个天真烂漫、懂事、乖巧、聪明的小女孩。一向健康的她,去年7月曾有过一次感冒发烧,随后她就开始变得怪异了。
  有时候,甜甜会突然出现头部、眼部强迫性往右偏向的症状,约数十秒后才缓过神来。家人问她怎么回事,她也不记得了,短暂的发呆期间似乎已失去神志。家人开始还以为是她故意恶作剧,可后来这种怪异的动作越发频繁。
  学校老师也发现了她的异常,平素乖巧听话的她,经常在课堂上发呆、愣神,有时老师让她回答问题,她居然没有任何反应。经老师提醒,甜甜妈妈在家也观察到,孩子在疲劳的时候更容易出现类似症状。
  父母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带甜甜到当地医院治疗。经医生检查,诊断甜甜为癫痫,便开药给甜甜回家服用。刚开始效果挺好,大半年未见发作,但服用抗癫痫药物后,甜甜开始出现一些不适,经常烦躁、脾气大、尿床,停药后还是出现癫痫频发的情况。
  今年4月,甜甜的家人无意中看到南方农村报一篇关于癫痫治疗的报道,父母就带着她来到暨大附一院癫痫中心寻求进一步的治疗。
脑部肿瘤刺激
  经过核磁共振检查,秦兵教授发现小甜甜左侧顶枕交界区皮层有一个7×7mm大小类圆形的占位病灶,脑电图提示左侧顶枕区节律性多棘波或多棘慢爆发。秦兵教授与中心专家多次讨论之后,初步考虑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ET)。
  经过秦兵教授反复详细询问,发现甜甜每次癫痫发作后,都会觉得有不明物体在其眼前飘移到右侧的视野,接着似乎有一股力量强行拉着她的眼睛和头向右侧偏转。
  “这一症状提示顶枕区病灶周边皮层的异常放电激活了附近的视觉联合皮层,产生了右侧视野物体移动感的视动先兆,放电接着快速沿着上纵束传播到左侧前头部的额眼区后,将视觉感觉信息转换为运动信息,激活了额眼区从而表现为头眼强迫性右偏。”秦兵教授解释,而患儿更频繁的愣神发作,则是由于顶枕区病灶周边发育异常的皮层异常放电沿着下纵束扩散并激活颞叶新皮层,从而表现为发呆、愣神等意识障碍的症状。
首选手术治疗
  经过上述分析讨论后,由秦兵教授带来带领中心的专家为甜甜做了颅内电极监测下的病灶切除术。在术中的颅内电极监测下,秦兵教授发现病灶周围记录到节律性多棘慢波爆发,在颞叶新皮层和额眼区也记录到棘慢波,而当完整切除病灶后,颞叶新皮层和额眼区的放电也消失了。
  经过大家数小时的奋战,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病理证实病灶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术后至出院期间,甜甜无特殊不适,至今再未出现癫痫发作。
  秦兵教授介绍,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它是由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神经元构成的混合性良性肿瘤,发病率为0.8%-5%,多见于20岁以下青少年,男性稍多。
  秦兵教授表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生长缓慢,多以顽固性的癫痫为主要变现,且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因此,手术治疗是解决该病的首选办法。
专家简介
  秦兵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癫痫中心主任。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立体脑电图与脑功能定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分会常委、广东省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癫痫基础和临床研究,对癫痫和癫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癫痫术前评估的核心技术;精通长程录像脑电监测和宽频带脑电技术,深刻领会致痫灶的电生理学特征。
  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多项课题,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6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