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猪周期变了,存栏下降猪价未必见涨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7年08月19日版次:10
  近期猪价回升,引发市场对通胀的担忧。猪价上涨能否持续?
  猪周期一般包含跨年度的大周期和季节性的小周期。在大周期下,养殖户根据猪价信号和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决定存栏,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从决策到产出存在时滞,猪价和存栏量会出现周期性波动。小周期主要受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影响,在一年之内呈季节性波动。
  在本轮猪周期中,存栏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失灵了。从15年3月至今,猪价先大涨后大跌,而存栏量一直在下降。存栏量持续下降的一个原因是:在前一波猪周期中,养殖户亏得太惨,部分永久性地退出了市场。猪价在2011年开启大跌,猪粮比价从8.5滑落至14年4月的4.7的最低点,养殖户仅亏损状态就超过2年,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有的甚至因为负债累累,永久退出市场。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环保门槛提高,养殖户被动去产能。15年起,新环保法、“水十条”等政策相继开始严格执行,各省陆续设定禁养区,且不断关停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环保政策的限制导致即使在猪价上涨、利润提升的情况下,生猪的供给也提高不上来。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存栏下降、看似供给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猪价为何从去年又开始大跌了?我们需要介绍下养猪行业内部的结构变化。
  存栏下降,供给未必减少!实际上从其它指标来看,猪肉的供给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是在改善的:第一,猪肉产量增速从去年下半年就在不断回升,截至今年6月份累计同比达到0.8%,重回正增长;第二,生猪出栏量和屠宰量增速也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回升,今年上半年同比均实现了正增长,分别为0.7%和4.2%,所以猪肉供给增加是这一年来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母猪、生猪存栏量均下降,供给为何还能提升?最主要的原因是养猪的效率提高了!由于规模化养殖的改革力度加大、环保政策的收紧,近两年养猪模式从散养向规模化的转变速度在加快。而规模化养猪场的养殖技术和效率都要远高于散养户,导致规模化程度提高后,生产同样多的生猪需要的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减少了,生猪均重提高速度也在加快。所以就表现出母猪、生猪存栏量下降,而猪肉的供给却在增加。
□海通证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