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诺卡氏菌鱼肝脏有白结点。
出血病的鱼体肝脏暗红、体表出血。
感染虹彩病毒的鱼血窦心旁出血,鱼鳃上有肿物。
据生鱼通日前报道,近两个月高温期以来,广东产区生鱼发病较多,新鱼以诺卡氏菌病、出血病多见,容易出现肝胆问题,病情反复,长速偏慢。老鱼诺卡氏菌病发病率也较高,还出现烂肉问题,无法食用;江苏连云港因水位太浅,高温死鱼出鱼量增大,但整体发病面不大;而浙江湖州当地存塘的老口鱼已经不多,高温鱼病多发,死亡率高达20%-30%。
诺卡氏菌病发病小鱼化
相比往年,今年诺卡氏菌病发病率稍高,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和南海区沙头加州鲈发病率约30%,顺德区杏坛生鱼发病率30%-45%左右,且发病鱼规格开始偏向小鱼。主要原因可能是今年夏季异常炎热,且持续时间长,水质波动大,鱼体质下降。此外,受鱼价影响,普遍养殖密度都比较高,特别是生鱼;由于诺卡氏菌普遍存在于鱼体,一到夏季鱼塘水质恶化快,养户换水频繁,导致水源受病菌污染严重,加上小鱼抵抗力弱,所以换水后易感染疾病,发病小鱼化。
鱼类感染诺卡氏菌病一般表现为体表、内脏出现结节状肉芽肿。刚开始仅反应迟钝,食欲下降,离群独游,在池塘表面游荡。随着病情加重,部分鱼体表出现创伤,并溃烂出血,病灶在背鳍起始位置后侧的区域和体侧受力面、肾脏对应的位置多见,鳍条有充血现象。大部分鱼还伴有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有的病鱼眼球突出。解剖观察发现,膨大的腹腔内有少量透明或淡黄色液体,在肝、脾、肾等内脏组织中会出现乳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1-5mm。由于该病菌主要对造血系统(如肝、脾、肾等)进行破坏,所以在加州鲈上还常见病重鱼的心脏有血块,肌肉中血液少。
诺卡氏菌病治疗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方案,养户按方案用药,并搭配护肝产品进行调理,积极调水换水,特别是新鱼,通常经过3天治疗就基本没事,病死率较少。不过诺卡氏菌无法完全消灭,若体质不迅速增强,容易再次暴发。
虹彩病毒病发病率高于往年
通常在夏季发病,多见于加州鲈,今年发病率高于往年,达到30%左右,且来势更猛,一旦发病,轻则每天五十条死鱼,重则上百条。在佛山市南海区沙头镇的发病情况最为严重,可能与水源受病菌污染,养户经常换水,加上今年6月开始天气异常炎热,持续时间长,水温高有关,疾病传播范围广且快,暴发周期长,可能要持续到9月刮秋风发病率才能稍微降低。
感染病毒鱼体趴边或在水面下暗游,反应缓慢,体色变黑,病鱼的头部、皮肤、鳍、尾部及鳃上有单个或成群的珠状肿物,使表皮呈砂纸状,肿物的大小随分布的部位而异,大多数分布在血管附近,颜色由白色、淡灰色至桃红色,成熟的肿物可轻微出血,部分鱼出现鳃盖张开及鳃部出血的现象。
此外,在佛山南海沙头的基层技术员通过剖检可见病鱼的心脏旁有充血,病重鱼的鱼鳃上有血泡,有的还会出现“下巴红”,所以也有人俗称“血窦病”。解剖还发现病鱼肝脏肿大、颜色发白或发黄,也有的塘口鱼体表完好的脾脏肿大。
由于在自然环境下,加州鲈隐性带虹彩病毒的情况比较普遍,据报道,水体环境的剧烈变化、饲养密度过大都会导致感染虹彩病毒的加州鲈病死率上升,单靠该病毒导致在自然条件下发生鱼灾的可能性并不高,所以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水温骤升,水质波动大、恶化,水溶氧降低,鱼体质下降等因素会导致该病暴发。目前较为可行的治疗方案是以抗病毒药物加金银花,再通过护肠护肝产品进行调理。
出血症多为肠炎并发症状
发病时鱼体腹部有红斑,肝门红肿,解剖发现部分鱼有黄色腹水,肠道充血,肠道内有黄色黏状物,部分鱼肝脏有病灶和土黄色花肝。鱼肠炎严重影响鱼的肠道消化活动,降低消化率,此外还会并发其他疾病,如出血症。
生鱼出血病也是夏季较为常见的疾病,患此病的鱼会出现明显出血症状,鱼体腹部、鳍条基部充血发炎,胸鳍基部至鳃盖后缘两侧有与侧线相垂直出血条纹。部分病鱼眼球、眼框与肌肉有充血现象。病重鱼体出血,鳃丝发白,腹部肿胀,肛门红肿,体腔有无色腹水,肝脏有淤血,肠内无食物,肠壁充血。
防治通常以水体消毒灭菌,增强体质为主,另外有出血症状时还需配合使用防出血药物。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微信
以上几种都是高温期较常见的疾病,发病原因可归结为三点:夏季生鱼和加州鲈养殖密度过大,天气变化多,水质恶化快,鱼体质下降,导致疾病多发。治疗方案主要围绕消毒、内服抗菌抗病毒药物、增强免疫三方面进行,因此,高温期除了要适时调水改底,消毒灭菌外,还要定期护肠护肝,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