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河(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便是对如何提高草鱼亩产效益充满渴望。
南方农村报记者 邓汉文
“受限于地理位置,广东很多模式湖南不能完全模仿,无法复制养殖模式至少可以复制观念。”湖南常德养殖户杨小河认为,广东当地养殖户可以利用广东气候条件,以及结合种苗、技术等各方面优势资源进行最优化调整。常德条件有所差异,要想提高效益需要采用慢节奏改善,而非直接复制套用。杨小河告诉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记者,将细节处理好,满足投苗后1个月保持90%成活率,以及1%投喂率,相比传统模式就可整体提升鱼苗成活率,而且后期上料快,体型好。
优质苗配高端膨化料
提前出鱼抢价
常德地处环洞庭湖平原,自古便有“鱼米之乡”之称,草鱼养殖历史由来已久,几乎每家每户都有10-20亩鱼塘,大多民众可以傍水而居,养鱼为生,但是整体养殖水平偏低,模式传统落后。据悉,按照当地传统模式,大多养殖户年初投苗,规格在5钱-1两左右,直至年末10-12月份期间起抓,至来年1-2月份干塘,整体效益不高,大多在1500斤/亩,少部分养殖户亩产可以达到2000斤。
“湖南没有成熟的疫苗服务,本地多数人采用土苗,提高现模式成活率有点困难。”由于产业发展落后,免疫种苗缺乏,成为当地草鱼养殖的短板。当地养殖周期长,季节跨越温差大,尤其在投苗1个月后以及7-8高温时期,容易导致草鱼肝胆综合症暴发。杨小河透露,“要想提高成活,避免肝胆综合症,达到增产增益效果,就需要寻找优质种苗的替代品,从整体成本出发,不能单单贪图环节成本,广东选苗的经验很值得学习。”据悉,近3年来杨小河仅选用由湖南权威水产研究所提供的商品苗,该类种苗抗病毒能力强,比土苗草鱼肝胆综合症的发生率低2成。
“养鱼要学会接受新事物,自己亲自尝试,眼见为实。”杨小河提到,以往当地养殖草鱼大多用传统颗粒料,近几年膨化料凭借着能早出鱼,抢鱼价的优势,开始逐渐在市场上推广开来,却未能被当地养殖户充分接受,甚至比较排斥。原来,早在2012年左右,部分膨化料质量不够成熟,导致养殖户使用后产生质量落差,造成心理阴影,导致当地部分养殖户全盘否定膨化料,杨小河则有自己的看法,“部分膨化料产品不耐运输,不代表全部出现问题,科学技术还是会进步的。”
凭着大胆尝试心理,杨小河开始物色市面上膨化料产品,并将大部分饲料转换成高端膨化料,只搭配小部分颗粒料。杨小河的养殖规模只有1口塘,但水面面积足有30亩。按照常德往常的养殖节奏,在10-12月份开始出鱼,但相应的价格行情在8-9月份便开始有所回落。有意思的是,2016年杨小河却早早地在8月份开始出鱼,比往年足足早上市近3个月,在价格尚未下行前逮住最好行情,成为村子出鱼最早的“先进个人”。
发挥池塘高利用率
一年养两季鱼
按照以往养殖节奏计算,差不多一年养殖一季鱼,周期长,风险高,同时池塘利用率低下。对于杨小河而言,自身想改变这种养殖状态难以找准核心。经过一年验证,高端膨化料能充分将以往养殖周期大大缩短,加快养殖节奏,无疑让杨小河找准传统模式改变的核心内容。
“膨化料能提高池塘生产效率,但真正提高池塘生产效益,必然将以新的模式带动。”柳和平向记者透露,3个月的效率提升必须转化成为可见的效益,才能让养殖户对产品充分信任,这与杨小河一直寻求模式改善以及选择膨化料的初衷一致。结合常德当地养殖条件,澳华为当地养殖户推出“一年两季鱼”模式。
据悉,“一年两季鱼”模式将往池塘投入两种规格的鱼苗,一种0.8-1斤/尾规格,另外一种规格为0.1-0.2斤/尾,每亩分别投放800尾及1000尾,大规格鱼苗可在5-6月份出鱼,提前2-3个月;小规格鱼苗可在9月份前赶在鱼价下跌前出完。9-12月份则专心标苗,来年可做两季鱼大规格苗种,新模式的养殖周期刚好形成闭环。
“去年争取到全村出鱼最快,今年争取出鱼又快又多。”杨小河向记者透露,传统模式亩产接近2000斤,在当地就已属于较高水平,如果按照新模式养殖,首批出鱼亩产可以实现1600斤,第二批出鱼量可以实现1800斤左右,预估整年亩产比往年至少高出1000斤。对此,杨小河对于自己率先尝试新模式,颇有几分自豪。
■达人档案
养殖达人:杨小河
养殖地点: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蒿子港镇
养殖品种:草鱼
养殖技术:注重细节管理、利用高端膨化料缩短养殖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