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要防水稻黑条矮缩病得先防虫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7年11月11日版次:10

  感病后,水稻植株严重矮缩,常不及正常株高的1/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也简称“南黑”,是一种水稻灾害性病毒病。该病具有发生范围广、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为害隐蔽等特点。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危害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感病期主要在分蘖前的苗期,拔节后不易感病。最易感病期为秧田期的2-6叶期。防治以预防为主。
  (一)避免种植高感病品种。发生区注意避免种植上年发病重的品种;适当密植,在秧田期和移栽后15天内进行田间排查,一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深埋,再从健康稻丛中分出部分稻苗补缺,以相应减少损失。
  (二)药剂浸种或拌种。稻谷播种时浸种或拌种。浸种浓度为10%吡虫啉300-500倍液,浸种12个小时;拌种处理要求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10%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1公斤(以干种子计重)种子即可播种。
  (三)防虫网全程覆盖育秧。秧田远离病田,集中连片育秧,用30-40目防虫网或15-20克/平方米的无纺布覆盖育秧,秧苗移栽前3-5天与防治其他病虫一起喷施“送嫁药”,“送嫁药”可加入抗病毒制剂,如毒氟磷、病毒A等。
  (四)抓好“治虫防病”。移栽到大田后7-10天用药防治1次稻飞虱,以后根据稻飞虱发生预测预报用药。可采用长持效药剂和速效药剂相配合使用,长效药剂有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等,速效性药有吡虫啉、烯啶虫胺等。要用足药剂量及药液量,确保防治效果。
  (五)发病早期补救。在发病初期及时用毒氟磷、抗病毒制剂宁南霉素或病毒A等抗病毒制剂加入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防治稻飞虱的药剂混合喷施对发病稻株进行补救。重病田应及时翻耕改种。             □鲁运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