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龙(中)研究团队代表成员合影。
南方农村报讯 肺癌术后是化疗好还是靶向治疗好?针对这个问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长、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吴一龙教授团队联合全国27家中心前后历经8年的临床研究,针对临床重点人群给出了确切的答案。该项名为ADJUVANT的研究,首次证明完全手术切除的EGFR突变阳性II-IIIA期(伴淋巴结转移N1/N2)肺癌患者,术后EGFR-TKI(靶向药物)辅助治疗2年的无瘤生存期(DFS)较常规化疗显著获益。
据悉,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1月22日(美国时间)以快速审稿途径在线发表于顶级肿瘤学杂志The LANCET Oncology(《柳叶刀·肿瘤》)。这标志着吉非替尼或将成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一个重要选择。
肺癌靶向治疗时机提前
过去十几年,EGFR-TKIs在晚期NSCLC中取得了巨大成功,NSCLC的中位生存期从平均9个月延长到40个月以上,使肺癌逐渐成为可以药物控制的慢性疾病。
目前,肺癌在用的口服靶向药主要有针对EGFR突变的吉非替尼(易瑞沙)、厄洛替尼(特罗凯)、埃克替尼(凯美纳),以及针对EML4-ALK融合基因表达阳性的克唑替尼。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代靶向药吉非替尼就已显示出优于化疗的疗效。
“以往,晚期肺癌病人通常是在无法手术、放化疗的情况下,选用靶向治疗延长生存期,本次研究主要是将靶向治疗提前应用于中期肺癌。”吴一龙教授在介绍ADJUVANT研究初衷时指出,肺癌即使能够完整手术切除,术后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仍高达30%,因此,NSCLC术后的标准治疗是含铂双药化疗,但是辅助化疗获益有限,患者同时还要面对化疗的毒副作用。其中,有20%的病人为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还同时接受了化疗和靶向治疗。
肺癌术后的患者,究竟能不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为寻找有效的临床证据,由中国肺癌界领军人物吴一龙教授牵头、联合全国27家中心共同参与的ADJUVANT研究,于2011年11月正式启动。
无瘤生存期延长10个月
结合国人的发病情况,研究团队选定复发风险高并伴有EGFR突变阳性的早期NSCLC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使用EGFR-TKI辅助治疗取代辅助化疗的可能性。
成果第一作者、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钟文昭介绍,ADJUVANT研究是多中心的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自2011年9月19日至2014年4月24日,共筛选483例Ⅱ-ⅢA期(N1-N2)、EGFR突变阳性的NSCLC术后病人,随机入组222例,1:1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吉非替尼持续治疗24个月,以及临床指南辅助治疗标准方案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4个周期。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观察无瘤生存期(DFS)。
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36.5个月,吉非替尼组与化疗组的中位DFS分别为28.7个月对比18.0个月。整个疾病过程中,吉非替尼组的生存曲线(临床科研常用统计图像,用以描述各组患者的生存状况)一直在化疗组之上,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结肠癌辅助治疗领域。总体吉非替尼组3年DFS率显著优于化疗组,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既往报道一致,未出现间质性肺病(ILD)。
今年5月,吴一龙团队将研究成果在美国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作了口头报告,这也是国际上首个为肺癌术后靶向治疗提供详细、明确临床证据的研究,得到了国际专家的关注和肯定。11月22日,该研究成果正式发表于国际肿瘤学顶级杂志《柳叶刀·肿瘤》。
服用吉非替尼安全可行
钟文昭表示,早期肺癌随着肿瘤体积增大、淋巴结转移,血液就能早于影像学检测到等位基因变异,通俗理解为“微转移”,辅助治疗正是为了控制这种“微转移”。因此,辅助治疗可认为是晚期肺癌一线治疗的提前应用,也可认为是出现影像学复发证据的提前应用。“肺癌术后选择吉非替尼辅助治疗,术后1年肿瘤复发风险将明显降低。”
相较于辅助化疗,EGFR-TKI优势有:第一,可延长无复发时间10个月以上;第二,安全系数好,减少了传统化疗的痛苦;第三,不增加经济负担。据了解,目前吉非替尼治疗费用已降至5000多元/月(该药在广州已纳入医保,患者自费不到1000元/月)。
吴一龙教授认为,对于肺癌患者来说,无瘤生存期是重要的关注点,直接关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预期。临床上,肺癌约30%可以手术,术后有30%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60%的患者有EGFR突变。按照中国70万肺癌病人计算,EGFR突变阳性的II-IIIA期患者人群并不少。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靶向辅助治疗相当于提供了一种更确切的治疗选择。
临床观察,Ⅱ期-Ⅲ期NSCLC中位复发时间为9-21个月,为有效减少复发,靶向辅助治疗用药时间设计为超过中位DFS的2年。前瞻性研究还发现,如果肿瘤复发,再次服药可获得与一线用药相近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