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记者 植仁政
近日,一段给青瓜打“吊瓶”的视频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上传开,视频中青瓜的瓜蒂部位被夹子夹住,旁边还有个杯子在给青瓜“输液”,拍摄者表示是在输“激素肥”。由于该视频疑点诸多,不少专业服务公众号和专家积极辟谣,力求将此伤农谣言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青瓜“打激素”、柑橘染色、塑料紫菜、西瓜打针……近年用互联网传播不负责任的谣言越来越多。对于众多农业生产者来讲,这样的低成本谣传已经成为对农产品的“网络暴力”。当面再次面临这样的事件时,专家建议农民可以通过权威机构或在平台举报等方式回击辟谣,维护自身权益。
青瓜“打激素”不科学不现实
在这段视频中,拍摄者从未露面,在拍到青瓜“打吊瓶”的场景后,拍摄者说自己是头一次看到这种做法,并且他在视频中说,“问了老板,说是激素肥。”拍摄者介绍,瓶子里的水剂溶液被布吸收后可以给青瓜提供营养。拍摄者表示:“全棚的青瓜都是这样,像打吊针一样。”
为证实视频中施肥方式的真伪,记者采访了瓜菜方面的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张昭其告诉记者,青瓜施肥方式以土施和喷施为主,通过这种方式给青瓜施肥没有必要,还增加人工成本。其次,给作物打吊针的方式一般只用在树的营养供给或治疗上,在青瓜上打吊针的意义不大。同样,当被问到视频中的做法是否科学时,蔬菜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胡开林也表示,青瓜种植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研究员林壁润也认为这种做法不现实。林壁润指出,拍摄者有可能将种植中广泛使用的“生长调节剂”说成是激素,生长调节剂正确使用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并且,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采用喷雾方式,像视频所摄那样“输液”并不科学。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雷建军也在朋友圈中积极转发辟谣信息。他告诉记者,面对谣言,农民个人的力量有限,要靠媒体的宣传和相关部门对制造和传播谣言者进行打击。
积极辟谣,向机构专家寻帮助
“网络谣言的违法成本很低,但是在农产品产业上却可能造成极大的影响。”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王律师告诉记者,农产品谣言很可能是竞争对手(产品)散播不实消息造成特定农产品企业(产品)的商誉下降,对企业名誉权造成损害,同时可能影响生产相关产品的农民。
首先,农民在遇到农产品网络谣言侵害农民权益时,应及时留存对应证据如截图、截屏等,并且在未经求证的情况下,不要轻易传播或转发该言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并且向有关专家或媒体进行求证,确认该言论是否真实。
其次,在确认言论属于谣传后,农民和相关农业企业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求助,通过监管部门来停止谣言对农产品的伤害。
如果该言论对产业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农民还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要求造谣者承担责任。王律师介绍,制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人侵犯了农民的权益,农民可以要求其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和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如果该事件影响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则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并且,农民还可以通过报告给网络平台,及时撤下相关报道或消息,并发布辟谣说明。王律师表示,终止谣言关键在于传播途径,可以在删帖的同时邀请专家发声,获得大众的认可。
目前,农产品辟谣也可以有成功的案例。今年2月,“塑料紫菜”的谣言也引起了不小轰动,造成多地菜农找不到收购商,紫菜销售量下降近三成,相关食品公司还接到勒索电话。对此,相关企业采取行动,向公安局报案,并悬赏5万元寻找到视频制作者。最终公安机关抓获了18名制造、传播“塑料紫菜”谣言以及实施敲诈勒索的违法犯罪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