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祖辈曾在墟日相亲 后生如今不知趁墟

当地将利用南粤古驿道规划盘活台山侨墟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7年11月28日版次:04

  一些年轻的妈妈会带孩子趁墟,待孩子成长后,这或许是一份美好的回忆。

  文/图 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肖婉琦

  逢五、逢十,早晨7时许,台山市四九镇的五十墟熙熙攘攘,四乡八里的村民骑着摩托、推着单车来趁墟。骑楼食肆、猪肉档口人头攒动。沿街摊贩云集,卖菜苗的,卖鱼鲜的,卖药材的,卖干果的,卖烟丝的,卖竹器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对于现今的年轻人,只认识网络的虚拟墟集如“双11”,真实的“趁墟”早已成为一个“名词”,甚至完全不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村墟集走向衰落,但在“全国第一侨乡”台山市,却有近百座以骑楼街区为载体的侨墟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其中36处至今活跃,仍然延续着墟日传统。
  在当地人眼中,与“双11”相比,真实的墟集拥有更多的烟火味和人情味。而随着《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的出台,逐渐落寞的台山侨墟或能焕发生机。
生态◥>
卖者叹生意难做
买者爱在此“寻宝”

  五十墟是台山仅见一处跨越了一河两岸的墟市,距离四九镇府约4公里,设居委会,辖河南路、河北路、菜市路、北盛街4条街道,占地面积仅0.5平方公里。据载,五十墟建于清朝嘉庆四年(1799年),最早称为“牛骨墟”,后来因墟日定为农历逢五逢十,久而改称“五十墟”。附近村民至今沿袭每逢五、十趁墟的传统,只是墟日已从农历改为公历。
  “墟期的概念深入人心,现在仍有不少村民办事习惯称‘要用一个墟期吧’,就是指需要5天时间。”四九镇副镇长黄春燕介绍,五十墟是台山侨墟中历史延续最完整的墟市,从建墟至今一直保持着经济贸易。
  57岁的沈侠云见证了五十墟2000年以来的变化。那一年,她和丈夫离开安徽老家来到台山,靠走墟摆卖小百货谋生,至今已有18个年头。水步、大江、端芬、冲篓、广海,台山多处镇墟,她和丈夫分头跑,两口子几乎日日走墟。清早4点多出门,中午11点左右收摊。“像小鸡挠食,凭自己的双手,挠一点吃一点。”沈侠云形容道,“不辛苦哪有饭吃。”
  五十墟是她跑过的最小的墟,“人不多”,但她乐意过来,“摊位租金一个月30元,不贵”。她做小本买卖,“新宁市场一上午收50元,摆不起”。她回忆说,刚来台山走墟那会儿,每个月就挣两三百元,如今她一个月能挣将近2000元,夫妻俩合起来有4000元左右。2009年,这对走墟十年的安徽夫妇用积攒下的9万元,在台城买了一套50多平米的房子。“每天上午走墟,下午打打麻将看看电视,晚饭后就去跳广场舞。”沈侠云对现在的生活挺满足。
  不时有顾客在地摊前驻足,挑选橡皮筋、老鼠胶、洗碗巾、塑胶手套等。“5蚊3对。”沈侠云麻利地扯下手套递给对方,她已经能熟溜地用台山话报价格。“没太大变化,都是这么人来人往。”这是她对五十墟十多年来的总体感知,但她也承认“现在生意难做了,可能做多两三年就回老家吧”。
  阿霞的鞋摊位于“墟尾”,人流相对较少。她直言:“生意很差。”除了在墟日与父亲一起摆摊卖鞋,她平时还要打散工。“现在走墟挣的钱只够吃两餐。”阿霞的父亲苦笑道,“(上世纪)90年代还很旺。2000年以后,很多进城的、出国的,没有多少人待在这里了。”走墟30余年,墟市的兴衰变化在他内心投射下落差。
  墟日早晨的活力持续到9点钟光景。日头高升时,商贩们陆续收摊,墟内人声渐稀。“五十墟小,散得也早。”五十墟居委会支部书记刘焕英一早趁墟,拎回了大袋小袋新鲜的果蔬鱼肉。她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如今墟内户籍人口仅260人左右,而全盛时期居民有5000多人。
往事◥>
墟日见到日后的妻子
繁华中有侨眷的孤苦

  五十墟的繁盛,要追溯到上个世纪。
  生于1923年的老人李锡松对于以前五十墟的繁华记忆犹新。他讲述,五十墟今貌大致形成于1920年代,由当时的车朗乡、玄潭乡、上朗乡和五四乡集资扩建。其时,当地大批青壮年前往美洲、南洋谋生,侨资源源寄返乡里。新宁铁路建成,设站点于五十墟,交通便利带动了物资集散,一批又一批的瓷器、进口建材和咸鱼等,随着火车和货船涌入五十墟。每到墟日,清晨5点便人声鼎沸,至晚上七八点,摊贩仍点着油灯做生意。“杀下两头牛,一天就能卖完;一条街20多个咸鱼档口,一个档口一天能卖200斤。”老人回忆道。
  人来人往的墟市还为李锡松促成一段姻缘。19岁那年,他在墟日第一次见到了日后的妻子。相亲取代盲婚的年代,不少青年男女怀着“心事”去趁墟。当介绍人把下坪乡锦昌村的姑娘带到墟上李锡松的商铺时,他抬头望见对方,“彼此都是合意的。”老人家嘴角含笑地说。
  抗战胜利后,受战火阻隔多年的华侨纷纷衣锦还乡,五十墟进入第二个繁盛期。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卓才1938年出生于五十墟边的永隆村,1946-1952年在河北路的裔蕃小学读书,几乎天天入墟的少年目睹了墟市的繁荣盛景。他曾在文章中描述:“百货、五金、日杂、土产、木器、茶楼、药行等商家应有尽有,生意兴隆夜以继日;银行、邮局、学校、教堂、庙宇、戏院、医院、诊所、照相馆等金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相当齐备。”
  然而,侨墟的喧嚣背后,亦有侨眷的寂寞孤苦。黄卓才的姨丈黄松德、姨母伍惠琼在五十墟河南路有一处房产“仁德堂”,黄松德旅居秘鲁一去不归,留下伍惠琼在家孤苦伶仃。一座“仁德堂”,渗透了华侨离乡背井之苦,也藏着侨妇独守空房的郁闷,他悉数写进《古巴华侨家书故事》和《鸿雁飞越加勒比》两书。
  “墟市不只是交易场所,也是重要的情感交流地。”端芬镇人大副主席李晓春自小生活在五十墟附近的车朗村委会,这位“85后”见证了五十墟在1990年代的兴旺,感触颇深。“以前6点多去趁墟,经常到了中午还不回家,就是为了在墟上与亲戚多唠叨几句。”他回忆说,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村民们习惯于在墟日会见熟人或托人捎话,趁墟回来的妇女总会聊聊哪家哪户发生了什么大事、喜事。如今每逢五、十,他还会有一种“去墟上转转的冲动”。在他看来,墟上总会有当地当季最新鲜的产品销售,如临近重阳节时,他特意去趁墟,就是为了买到当地特产“猪仔薯”。
前景◥>
台山海口埠是重要节点
古驿道或盘活宝贵资源

  深厚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民俗文化、独特的建筑艺术、生动的华侨故事,让台山侨墟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五十墟是台山侨墟难得的“活标本”。日前,《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出台,台山海口埠是重要节点之一,盘活台山侨墟成为当地重要的课题。
  “四九靠近台城,可谓闹中带静,适合打造成台城的‘后花园’。”黄春燕介绍,五十墟靠近北峰山,周边有福临碉楼和不少特色侨村,还有音乐家李凌和前加拿大总督伍冰枝等名人故居,通过整合资源,可以打造一个文化片区,纳入四九镇的整体旅游规划。
  端芬镇的汀江墟、上泽墟、西廓墟等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则吸引了不少影视剧组前往拍戏,汀江墟(即“梅家大院”)因电影《让子弹飞》名声大噪。而随着南粤古驿道台山段规划设计方案的出台,端芬镇迎来了打造文旅线路的契机,梅家大院-海口埠示范段正好串连起散落于端芬各处村落中的侨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