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乙醚麻醉止痛的油画作品。
在古代,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超自然的原因去推测和解释疼痛。在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疼痛被归为魔鬼、鬼魂或神灵的作祟。后来,随着解剖学的发展,才极大丰富了人们对于感觉和疼痛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疼痛感觉中枢位置的确定,有着重要意义。
古埃及人在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都坚信心脏是感觉中枢。直到阿尔克迈翁提出,人的感觉中枢在大脑而非心脏。
公元1世纪,罗马学者赛尔苏斯阐述了疼痛与炎症的关系,使疼痛的含义得到扩展。他认为疼痛是炎症的四大特征(红、肿、热、痛)之一。而后,盖伦成为对疼痛生理学贡献最大的人物,他对中枢神经系统做了充分的描述,并提出是细小的神经在感受疼痛。
在漫长的医学历史中,中国传统医学对“疼痛”的诊治也贡献卓著。“淤则生痛,通则不痛”的理论家喻户晓,《内经·举痛论》更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论“痛”专著。
20世纪著名英国神经生理学家谢灵顿就明确指出:疼痛由感觉和情绪两种成分组成。
疼痛概念的反复修正也更新着探索者们的观念:疼痛被发现和承认的历史,就是现代医学体系和话语权逐步建立的历史。
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列为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外的第五大体征。而相较于前四项,疼痛体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主观性的,是一种身体局部或整体的感觉。那么,有没有能测量疼痛的尺子呢?
人疼痛时的表情会比较痛苦,也会不断发出呻吟;为减轻疼痛,人可能产生自发保护性反应,如踮脚走路、抚摸疼痛部位等。但这些记录并不客观,人们更希望对疼痛进行定量描述,用数字来描述疼痛的剧烈程度。
加拿大神经生理学家罗纳德·麦尔扎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和同事建立了一种说明疼痛性质强度的评价方法,被称为麦-吉痛觉调查表(MPQ)。这个调查表项目繁多,光描绘疼痛的形容词就达78个之多,能记录疼痛性质、特点、强度和伴随状态,还能记录疼痛治疗后病人所经历的各种复合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该调查表问世后,在众多急、慢性疼痛实验研究中大放异彩,测量效果也得到了证实。但这种方法也有诸多不便,比如它的调查项目繁多,描述疼痛的词汇比较抽象,导致病人难以理解等。
不同于MPQ,只需一把“痛尺”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更为直观和简单。如果你曾做过外科手术,那么肯定对VAS方法不陌生,它被广泛用于评价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伤口的疼痛程度。
这种方法的主要工具“痛尺”,其实是一把长约10厘米的游动标尺。尺的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和10分,0分表示没有疼痛,10分则表示最剧烈的疼痛。在测量疼痛时,医生会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病人,让病人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生再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
如果分数在3分以下,表示疼痛感并不强烈,但如果分数在7分以上,那就需要医生给你开一些镇痛药了。
□雷册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