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议|
新闻背景:“WiFi航班”真的来了。根据中国民航局《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第五次修订、《机上便携式电子设备(PED)使用评估指南》相关要求,最近几天,已有两家航空公司正式向乘客推出机上WiFi服务,也陆续有更多的航空公司宣布跟进。(1月18日《北京青年报》)
澎湃:中国大陆航司从2016年起,陆续开始对其机队进行改造,以便在航班上覆盖WiFi服务。以东航为例,在解禁之前,该航司提供WiFi的航班每班次100个名额都会有大量空额,而在解禁手机后,有记者体验表示100个名额需要“抢”,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这也再次印证了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调查,“如果没有机上WiFi,将近一半(44%)的受访者愿意更换航空公司”,而机上WiFi服务带来的最大辅助收入机会就是在亚太地区,“到2035年,亚太地区的航空公司将享有103亿美元的辅助收入”。飞机上用手机的禁令终止,打开了一个巨量的蓝海市场,其商业前景值得关注。有报告得出结论认为,机上WiFi服务具有在未来20年内创造一个1300亿美元全球市场的潜力。
宋鹏伟:飞机上使用手机只是“有条件开放”,而不是随便怎么玩都可以。按照民航局发布的指南,各航空公司可自行决定是否开禁手机使用,如果允许乘客使用手机,还必须做好多项工作,如明确种类、明确可用和禁用的飞行阶段等。简单地说,在飞机上玩手机必须开启飞行模式,即关闭蜂窝移动通信功能,不能打电话,上网的话只能连接飞机上的WIFI。这一点是硬性要求,至于起飞和降落阶段是否有额外规定,目前各航空公司的要求不尽相同。譬如东航就要求,在飞机滑行、起飞、下降和着陆等飞行关键阶段,乘客禁止使用超过一定尺寸的电子设备,手机也不允许连接耳机、充电线等配件。春秋航空则并无此规定。笔者以为,真正的难题是,乘客能记住各家的不同规定吗?如果不清楚或明知故犯,空姐能否及时发现制止?
任然:允许飞机上使用手机,是航空服务一大进步,也是与时俱进。2016年8月,民航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依然严禁在航空器内使用手机或者其他禁止使用的电子设备,并且还提高了最高处罚额度。但时隔一年后,《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的修订就将“禁止使用”转由各航空公司自行制定管理和使用政策,意味着对飞机上使用手机松绑,政策调整速度不可谓不快。
但回望这一政策转变的历程,可知管理服务水平本可以做到更好。早在20多年前,科学界就已有明确结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电子设备能够影响航空安全。随后在2013年,美国等多个国家民航纷纷宣布对手机解禁。于这样一种国际趋势或惯例面前,中国民航解禁手机,其实完全可以更早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