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4年过“秤”检查440多亿元专项资金

引入第三方评估成广东省人大监督“新常态”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1月23日版次:03
  以绩效作为“标尺”,可以“丈量”预算管理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在广东,这把“标尺”正在变得越来越精准。如今,选取一到两个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第三方绩效评估已成为我省人大监督每年的“例牌菜”。从2014年启动至今,本届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了7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共对涉及440多亿元、8个项目的财政资金进行第三方评价,逐一过“秤”检查让政府更精打细算。
引第三方评估财政资金绩效
  去年11月27日,一年一度的财政专项资金第三方评价结果“出炉”,两项总计超130亿元的项目被评为良好,但随后直言不讳指出的问题却让接受评价的部门负责人“出了一把汗”:省级部门、省市部门联动不足,流程不够合理、审批环节太多,导致项目申报、审批和资金拨付效率不高。
  这是省人大常委会连续4年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开展第三方评价,以“第三只眼”检视预算管理已经成为广东省人大监督的“新常态”。
  受制于人力、精力与专业能力的局限,在2014年之前,省人大对财政资金的监督仍然主要偏重于对资金使用的合法与真实性等形式审查。至于钱用得好不好、对不对,却无法给出明晰的判断。
  如何透视政府的“钱袋子”?最快捷务实的选择是借一台“显微镜”。2014年9月,经过公开招标,省人大常委会委托华南理工大学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对全省第二、第三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LED与新能源汽车项目绩效实施第三方评估,迈出了全国地方人大开展财政资金绩效第三方评估的第一步。
部门自评95分评估得71分
  如何让评价结果真正公平公正,使受评单位服气,群众信得过,经得起历史考验?2016年9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预算资金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实施办法,首次划出“现场核查每项资金比率不低于30%”“建立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机制”等“硬杠杠”。
  据介绍,一般评估需要经过单位自评、书面审核、现场核查、社会满意度调查、专家评审会及主管部门书面答辩共6个环节。在专家评审会环节,由第三方组织的知名专家在听取主管部门及部分用款单位就专项资金设立、分配、使用和监督等情况报告的基础上,还会对评价发现的问题展开质询。既有采取部门、使用单位自评,又引进第三方进行评估,组织专家委员会评估,多方视角让资金的使用逻辑越来越明晰。
  在2015年对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使用评定中,两个省级主管部门一个自评分为95.0分,一个自评分为95.9分,29个递交自评材料的地方自评分均值为98.2分。但经过第三方、专家评估,最后总体得分为71.9分,等级为中。评估会后,有人感叹,只有过过大家心里的“秤”,结果才更为真实可信。
今年重点检查扶贫卫计资金
  “我们除了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监督,还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资金使用规则进行评估。”广东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林秀玉介绍。
  对规则的重新审视为人大的第三方评估打开了新视野。在对基础教育创强奖补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估中,省人大提出“加大对省财政及中央财政下达广东基础教育类学校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设立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专项资金”建议,最终被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采纳,中央和省财政奖补的基础教育学校建设类资金得以纳入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资金统筹安排使用。
  另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对违规资金实打实的追回。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评估中,省人大发现部分单位存在骗取、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的情况,督促有关部门整改,成功追回LED与新能源汽车项目财政资金3407万元、政银企贴息违规资金1.135亿元。
  经过4年实践,省人大的预决算监督实现了从关注“钱怎么分”向“为什么分—怎么分—怎么用—效果如何”支出全链条的转变,带来了公共财政公信力与执行力的提升。
  今年,这杆“秤”将会对准扶贫专项和卫计事业发展专项,而评价结果的刚性和约束力只会越来越强。林秀玉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绩效评价的督促整改力度,以及评价结果的公开力度,以公开促进整改。   □南日
分享: